1. 难度:简单 | |
“终养”是指古人辞官奉养父母至祖父母寿终。据载,乾隆年间谕令,既不迎养、又不呈请终养年迈父母的官员,定以处分。该谕令所蕴含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郡县制度 D. 选官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 D. 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
3. 难度:简单 | |
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
4. 难度:简单 | |
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这类瓷器是 A. 青瓷 B. 青花瓷 C. 白瓷 D. 釉下彩绘瓷
|
5. 难度:中等 | |
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 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 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 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
|
6. 难度:中等 | |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 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 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 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7. 难度:中等 | |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
8. 难度:简单 | |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与这段描述的情景最不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士也浅。……江东之田器尽 B. 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C. 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皆通行之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9.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 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展开
|
11. 难度:简单 | |
唐晋在《大国崛起》中说:“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以下有关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崛起挤占了荷兰海外市场 B. 荷兰缺乏自由宽松政策支持 C. 经济基础脆弱与中央集权缺失 D.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影响小
|
12. 难度:简单 | |
艾周昌的《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是因为( ) A. 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外出打工 B. 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 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 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
13. 难度:中等 | |||||||||||||||||
某校学生根据下表,从不同角度对英国工业革命演进特点进行了探究。其中认识有误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大事年表(进程部分)
A. 生产动力:人力、水力、畜力、蒸汽动力依次发展 B. 技术革新领域:从棉纺织业扩展到交通等部门 C. 生产组织管理形式:从手工工场到大工厂 D. 技术进步影响范围:从一国向多国扩展
|
14. 难度:简单 | |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5. 难度:中等 | |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城市化 D. 电气化
|
16.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 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 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 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 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
17. 难度:简单 | |
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8. 难度:中等 | |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 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C. 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 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9.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0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5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C. 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 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
20. 难度:中等 | |
洋务运动时期,清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议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这些言论引起国内官绅的公愤,记录这些言论的书奉诏毁版。郭嵩焘被罢黜公使职务。上述历史现象集中体现了 A. 中英国力强弱的主因在于政治制度差异 B. 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步履艰难 C. 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加快 D. 洋务运动阻碍了国人民主意识萌生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
22.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1906年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今由平民革命以建革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集中表明革命党人主张 A. 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B.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D. 争取国家富强实现民生幸福
|
23. 难度:中等 | |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中共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该条约的签订 A.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B. 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 C. 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 D. 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
|
24. 难度:困难 | |
回眸历史,全面考察社会发展环境,也许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有新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遇,经济突然发展,而后又没有惯性,戛然而止,这都是不可能。晚清新政时期已经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民国政府建立后,依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经济法制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机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东顾,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结合,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18-1922年的5年中,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最为活跃。其间工矿业新设的1万元以上企业805家,投资总额达2.57亿元,为1858-1911年工矿业投资总额的1.26倍;银行业新设资本5万元以上约企业149家。投资总额达8.9千万元,为1897-1911年投资总额的3.48倍;航运业新设资本1万元以上的企业94家,投资总额1.74万元,为1860-1911年投资总额的1.02倍。仅1918-1922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1)据材料一,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惟一之外交权;以径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査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
26. 难度:困难 | |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日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