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下列治国理念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D. “天下为主,君为客,万民为事”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 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C. 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 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
3. 难度:中等 | |
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4. 难度:简单 | |
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有一定读写能力的劳动者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和有颠覆性的人,但是到18世纪末,无知识则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最大威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制的完善 B. 思想文化进步 C. 工业革命发展 D. 社会革命需要
|
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进口洋货缴纳7.5%的正税和子口税后就可以畅行无阻;福建省各地的茶叶,经由福州出口,所纳的各项厘金和出口税高达35%。据此可知 A. 晚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 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中外贸易扩大
|
6.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 A. 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 B. 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7. 难度:中等 | |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A. 其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B. 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 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D. 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
8. 难度:中等 | |
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材料表明 A. 中国获得了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 B. 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 C. 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依然存在 D. 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
|
9. 难度:中等 | |
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 A. 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 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C.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 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
10. 难度:困难 | |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11. 难度:中等 | |
图表所示内容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B. 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D.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元朝时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等法规。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监察体制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
13.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伊始,国人逐渐将“富”与“强”结合起来。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王韬认为“商富即国富”;到张謇时则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1)据材料一,概述国人对“富”的认识过程。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近代以来,“富强”成为国人主要追求目标的原因。 材料二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材料三纵观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可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 (3)依据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已,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国家观念。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原因。 材料二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15、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16、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发生了哪些演变?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些演变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三 (漫画注【解析】 (3)材料三中图1到图2,是德国一步步摆脱“凡尔赛体系”的严格限制,把战争带给欧洲的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过程?图3表明英国的对德政策发生了怎样明显变化。 材料四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同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 (4)据材料四,阿登纳当时寻求什么样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