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德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6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A.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 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 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 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中央集权加强

C. 郡国制盛行

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这体现了

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D.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A.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 宣扬天赋人权

C.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调和阶级矛盾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革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 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 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 政府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D. 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妥协让步,产生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宪法。这反映了1787年美国宪法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 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B. 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

C.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D. 协调了各阶层间矛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世纪英国法律明确规定:英王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英王还拥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的原因是

A. 尊重历史传统

B. 国王崇尚法律

C. 延续专制传统

D. 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 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

D.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研究了西方国家宪政后,指出这些国家往往“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大都“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这强调了民主政治的

A. 基础性

B. 继承性

C. 综合性

D. 渐进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自“闺蜜干政门”爆发以来,朴槿惠成为韩宪政史上第一位在位时接受调查的总统。三大在野党宣布将在国会启动总统弹劾案,青瓦台和朴槿惠宣布将尊重国会最终决议,但在此之前检方应暂停调查。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A. 代议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总统权力至上原则

D. 宪政原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下列有关英、美、德、法四国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

B.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C.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下院议员由国王任命

D.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

A. 政府执政力受质疑

B. 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C. 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D. 政党政治遇到危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B. 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 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D. 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

A. 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 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C. 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 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A. 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 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C. 重治吸食人员

D. 严惩鸦片贩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

A. 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

B. 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A. 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

C. 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

D. 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 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B. 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D. 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D.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B.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A. 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B.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C.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三、null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