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产生 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单位产量的提高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下列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A. 民间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
3. 难度:简单 | |
因为政策相对宽松,我国古代商业在下列哪个朝代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4. 难度:简单 |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 商业繁荣 C. 商人众多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5. 难度:简单 |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6. 难度:中等 | |
乾隆帝曾致信英王乔治三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 B.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 鸦片战争打破此种局面 D. 当时中国社会制度优于英国
|
7.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难度:简单 | |
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C. 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D. 中国手工棉纺织价格下降
|
9. 难度:简单 | |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解决军事工业中的资金等困难问题 C. 反抗外国发动战争 D. 培养军事工业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
10. 难度:简单 | |
左宗棠曾说:“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为此他创办了 A. 天津机器制造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上海轮船招商局
|
11. 难度:简单 |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加强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2. 难度:简单 | |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 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
13. 难度:简单 | |
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B.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D.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
14. 难度:简单 | |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五四运动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
15. 难度:简单 | |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B. C. D.
|
16.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 中央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广州电视台 D. 北京电视台
|
17. 难度:简单 | |
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 电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视
|
18. 难度:简单 | |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营 C. 合作社 D. 公私合营
|
19.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所谓的“奇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 包干到户运动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0. 难度:简单 | |
1958年6月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59年达要到2500万吨,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对毛泽东的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A. 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B. 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 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 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
|
21. 难度:简单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22. 难度:简单 |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带头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 A. 安徽、四川 B. 广东、福建 C. 四川、广东 D. 安徽、福建
|
23. 难度:简单 | |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 A.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 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 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24. 难度:中等 | |
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A.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B.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2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
26. 难度:中等 | |
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 A. 开放的地点不同 B. 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 C. 开放的方式不同 D. 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
|
27. 难度:简单 | |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 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
28. 难度:简单 | |
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
29. 难度:中等 |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30. 难度:简单 | |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A.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 “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 “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 “哥伦布给我们带来贫困”
|
31. 难度:简单 | |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 A. 经济“滞胀” B. 福利国家的弊端 C. 凯恩斯主义失灵 D. 新经济的出现
|
32. 难度:简单 | |
(题文)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种说法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D.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33. 难度:简单 | |
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 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需要 C. 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 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
34. 难度:简单 | |
(题文)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35. 难度:简单 |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者每一件内衣,都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 导致生产物资短缺 B.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 优先发展轻工业 D. 实行市场管理
|
36. 难度:中等 | |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点在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D. 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
37.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3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 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 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
39. 难度:中等 | |
有人如此评价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论据主要是 A.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B.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改革陷入困境,苏联走向解体 D. 从根本上动摇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40. 难度:简单 | |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勃列日涅夫
|
41. 难度:简单 | |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 封闭保守 B. 精耕细作 C. 耕织结合 D. 艰难脆弱
|
42. 难度:简单 | |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大运河 D. 灵渠
|
43.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 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 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 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 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
44. 难度:中等 | |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45. 难度:简单 | |
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
46. 难度:简单 | |
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
47. 难度:简单 | |
据《马先生传》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文中马先生(马钧)是哪个时期人? A. 西周 B. 秦汉 C. 三国 D. 隋唐
|
48. 难度:简单 | |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这件瓷器制作应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
49. 难度:简单 | |
元代时,我国对外贸易发达,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A. 广州 B. 福州 C. 泉州 D. 宁波
|
50. 难度:中等 | |
清代前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海禁 C. 抑商 D. 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
51. 难度:简单 | |
因为一本游记而激发了近代西方寻金热的意大利人是 A. 马可·波罗 B. 马丁·路德 C. 马克龙 D. 马丁·路德·金
|
52. 难度:简单 | |
英国打败法国,最终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 A. 16世纪中期 B. 17世纪中期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
53. 难度:简单 | |
英国工业革命是从下列哪个工业领域开始的? A. 毛纺织业 B. 棉纺织业 C. 采矿业 D. 机器制造业
|
54. 难度:简单 | |
现代汽车工业是从哪个国家率先起步的?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
55. 难度:简单 | |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
56. 难度:简单 | |
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者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
57. 难度:简单 | |
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58. 难度:简单 | |
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A. 三十周年 B. 四十周年 C. 五十周年 D. 六十周年
|
59. 难度:简单 | |
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 A. 冯如 B. 冯国璋 C. 冯玉祥 D. 冯巩
|
60. 难度:简单 | |
下列报刊,哪个不是共产党创办的? A. 《中央日报》 B. 《人民日报》 C. 《新华日报》 D. 《解放日报》
|
61. 难度:简单 | |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 ——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电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率先从事这一重大活动的是哪两个国家?举出其中的两个具体事例。 (2)据材料二,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要素。 (3)材料三中电灯的发明者是谁?这一时期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4)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6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材料三:中、美、印三国人均工业产量对比表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黄金时代”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 (2)材料二所提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此,我党领导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
6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州参议员到首府开会,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搞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谁?他为什么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用什么办法解决危机?他主要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