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秦朝“巅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 立足于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 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C. 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2. 难度:中等 | |
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这些做法 A. 强化了思想专制 B. 完善了监察体系 C. 打击了豪强势力 D. 遏制了宗教势力
|
3.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 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4. 难度:中等 | |
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 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 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
5.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
6. 难度:中等 | |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 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 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 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 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
8. 难度:中等 |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 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
9.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
10. 难度:简单 | |
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A. 推动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 B. 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C. 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 D. 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资易
|
11. 难度:简单 | |
1689年,詹姆士二世积极谋求爱尔兰天主教力量的支持。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法国胡格勒信徒—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到法国。这场战争 A. 捍卫了英国的立宪政体 B. 实质上只是一场宗教战争 C. 阻止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D. 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
12. 难度:简单 | |
“法国有自己的国情——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需要卢梭。”“法国需要卢梭”主要是因为( ) A.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 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1840—1894年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情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4. 难度:困难 |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德】博韦奇、【俄】菲利托夫《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向列强赔款的巨大压力,加上海关税收人员与当地官员营私舞弊,国库空虚,国家收入日益减少。外商对清政府不规范的贸易秩序,非常不满。赫德在这种形势下,在清政府总理衙门授予他必要的权力后,在其它通商口岸设立由外国税务司管理的新型海关。赫德任总税务司期间,突出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事务:一是有效保证了洋务企业的经费供给;二是主办同文馆;三是创办邮政;四是成立海务部门。在对付中国国内农民起义运动时,他充当曾国藩的政治顾问,为绞杀太平天国革命出谋划策。清政府先后授予赫德“按察使”、“布政司”衔,并赏“花翎双龙二等第一宝星”、“三代一品封典”、“太子少保”等,英国政府也由于赫德维护了其在华侵占的利益而授于他男爵爵位。 ——摘编自周熊《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的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