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 A. 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 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C. 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
2. 难度:中等 | |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 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 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
3. 难度:中等 | |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平衡了中央权力
|
4. 难度:困难 | |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是由于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
5.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 A. 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 B. 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 C. 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 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 事实是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同时结束
|
7. 难度:简单 | |
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D. 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
8.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仅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了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由此可见与建国初期相比,新时期外交 A. 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 B. 侧重于反对霸权主义威胁 C. 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 D. 致力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
9. 难度:中等 | |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
10.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
11. 难度:中等 | |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
12. 难度:困难 | |
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了。”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B. 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人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 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之教育……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罗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惨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雅尔塔会议上,中国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雅尔塔协定》以及随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丧失大国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丧失的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