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在商朝前朝,商王对祖先的祭祀,往往只针对其上三代以内的直系尊长,而周祭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及王室贵族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的祭祀。其基本方式就是将诸先王先妣以其世次、亲疏排入祀典——祭祀。周祭的出现反映出商代王室( ) A. 对嫡系血统关系认知的深入 B. 在分封制上更注重王室贵族 C. 在以周祭方式强化中央集权 D. 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已臻完善
|
2. 难度:中等 | |
分封制对西周的稳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汉初的分封却没有给汉朝带来预期的政治效果,反倒成为阻碍王朝发展的离心分裂力量。这说明( ) A. 分封制在汉代退出历史舞台 B. 血缘政治在汉代已无存在必要 C. 中央集权制取代了分封制 D. 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环境
|
3.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 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 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
4. 难度:简单 | |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D.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
5. 难度:简单 | |
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 A.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B. 人才选拔权限上移 C. 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D. 监察机制趋于合理
|
6. 难度:简单 | |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 A. 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 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 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 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
7. 难度:简单 | |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 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 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 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 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
8. 难度:中等 | |
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
9.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顺治十六年( 1659 年),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雍正元年(1723)规定“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 B. 选拔忠于清朝的官员 C. 以孝道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孝道观念的传播
|
10.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到186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 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 所,学生有1000 余人。这些学校的创办( ) A. 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 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D. 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
11. 难度:简单 | |
巨大的心理落差迫使国人在仇视“东夷小国”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清算自己的自大心态,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并把中国放在世界的参照系中重新认识。推动国民政治心态如此转变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国联军侵华 C. 卢沟桥事变 D. 甲午中日战争
|
12. 难度:简单 | |
1901年7月24日,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的上谕正式颁布。上谕指出:“现当重订合约至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惟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额,以专责成。”这反映了清廷( ) A. 承认传统交涉机构存在弊端 B. 充当西方列强治华工具 C. 主动调整外交推动社会转型 D. 发展平等外交挽救危机
|
13. 难度:简单 | |
1895年5月9日,《申报》发表社评指出:“乃台人共怀愤激,不甘于倭人,东省人民不闻有伏阙上书,显陈利害,岂朝廷待民心有厚薄耶?”这说明( ) A. 清廷避战自保方针广受质疑 B. 台湾民众反日斗争引发共鸣 C. 国民普遍关注台湾战略地位 D. 三国干涉还辽损害中国权益
|
14. 难度:简单 | |
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 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 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 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15. 难度:简单 | |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 A. 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 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 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 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
16. 难度:简单 | |
1941年,日本人牟田口廉也在其《中国事变爆发时之真相及前后情况》一文中指出:基于他对(卢沟桥)事变之前北平军政要员的“监视”和“调查”,当事变爆发时中国军政要员既未惊慌失措,也未有任何全面行动。这一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政府对日本侵略毫无防范 B. 日本主动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C. 国共对峙使日本加快对华侵略 D. 日本已做好了战争的充分准备
|
17. 难度:中等 | |
太平天国推行科考取士制度,考前张贴告示,向军民示以试期,土子要在规定的日子到“典诏命”衙报名,不报名者不得与考,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据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 ) A. 体现政权的封建化 B.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试图扩大统治基础 D. 借助儒学收揽人才
|
18. 难度:简单 | |
胡适的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 B. 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 没有被基层人民所接受 D. 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松散
|
19. 难度:简单 | |
1912年以后“提倡成年以后财产独立权”“不得歧视私生子”等呼声此起彼伏,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妇女为培养经营本领而创办的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不断建立。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影响了青年的生活观念 B. 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C. 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D. 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
20. 难度:中等 | |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出辛亥革命 A.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C.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 D. 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
|
21. 难度:简单 | |
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活动之能力”。据此可知蔡愕( ) A. 主张修改约法,强调权力制衡 B. 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 C. 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 D. 质疑议会民主,增强政府权威
|
22. 难度:简单 | |
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 A. 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 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 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 难度:简单 | |
中共在成立伊始,主张“宣传、组织、训练,究竟是比军事运动十百倍重要的事”。 ,中共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尤其是独立掌握的武装斗争对党发展的极度重要性。这里空白处是( ) A. 国民革命失败 B. 八七会议召开 C.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 南昌起义胜利
|
24.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了1928~1930 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 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D. 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
25.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机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 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 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清末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叙述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变的矛头主要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运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整体而言,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也没有做好在中国建立起像美国这样的一个共和国的准备。虽然他们既有笔杆子、也有理论家,也有和立宪派、保皇党的论战,但他们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细密的筹划。至于说启蒙,其实他们的政治启蒙还不如立宪派做得持久深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并对此作简要评述。
|
28.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7年8 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