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固化了社会阶层

B. 加剧了民族矛盾

C. 发展了封建政治

D. 传播了中原文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司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这表明明代内阁

A. 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 避免了专制制度的弊端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加速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价古雅典文明时说:“这里没有臃肿的官僚体制,没有庞大的皇室家族,”其理由是古雅典

A. 广大平民居于统治地位

B. 广大居民能够平等相处

C. 农业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D. 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马克思曾说:“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在林老看来,辛亥革命

A. 政治意义常被低估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

D. 因群众基础薄弱而失败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870年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序言中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

B. “社会主义”是指空想社会主义

C. 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一致

D. “社会主义”建立在农民战争基础上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陕甘宁边区分别在1941年和1944年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城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A. 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C.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 民族区域自治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些当代俄罗斯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广泛的敌对,也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在此,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起源是

A. 苏联的扩张政策

B. 美国的遏制战略

C. 美苏的利益争夺

D. 美苏的政治分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私田仅指产出归个人所有”。这一观点与下列说法一致的是

①工商食官

②开阡陌封疆

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

A. 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

B. 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

C. 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

D. 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度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它水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该“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杭嘉湖与苏松常地区市镇稀落;明代,该地区市镇分布密度之高已相当惊人,两镇间距平均不过三十里,最远的村落也只需行程约十五里即可上镇。下列选项中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该地的商品经济繁荣

B. 该地区农民弃田园经商

C. 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农村出现了雇佣关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明期万历年间规定:出海贸易者,均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引票“(出海贸易的凭证),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这表明

A. 明朝政府对外政策没有建树

B. 当时中外经济交流受到一定限制

C. 明朝政府此时放弃海禁政策

D. 当时中国在外交中处于被动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为区别起见,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下列航海家中率先到达印度的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暂伦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丧失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 贸易通道的改变

C. 英国法国的竞争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这说明

A. 技术革命势在必行

B. 生产大于市场需求

C. 工场手工业已饱和

D. 手工工场纷纷倒闭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也存在着主要因素”。以下可以作为这一“主要因素”的是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发展

B. 民众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 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和变革的时间定在19世纪来,因为那时,张之洞开始实施他的工业计划。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B. 毛泽东重视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C. 张之洞实际上支持维新派

D. 张之洞开民族资本主义的先河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13年,华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其中工厂数增加了698家。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民族工业产生诱导作用

B. 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措施

C.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35年8月,蒋介石发表成都通电,称“倍觉国民经济建设为刻不容缓之要图”,号召各省建设、行政之任者,拟定施政纲要时“尤须切实着眼于建设国民经济,视此为唯一之中心。诚使政府人民,呼应一体,坚忍刻苦,共同致力”。蒋介石这一通电

A. 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完全认识到以前施政方针的错误

C. 推动官僚资本在发展中日益菱缩

D. 有效防止了黄金白银的大量外流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36年,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 历届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

B. 民族资本力量弱小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表明毛泽东

A. 认识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B. 把国防放在首位

C. 忽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D. 要照搬苏联模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林蕴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某一章节中,有这样两个小标题: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本家交出企业的心态。围绕这两个标题而介绍的内容应该处于

A. 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976年

D. 1976~1992年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问题,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以前那种不讲环境,不讲社会成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材料说明中国

A. 污染了世界环境

B. 要改变市场经济模式

C. 深化改革十分必要

D. 将重点发展低碳产业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78年,有人抱怨说:“内阁会议并非依法而设,外交委员会也得不到英国法律认可。内阁从枢密院手中夺走处理政务的权力,由此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材料三从1711年起,安妮女王几乎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此后,由财政大臣取代国王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务并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一种惯例;而将决策结果呈报给君主,由君主来签署实施,也仅仅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了,这表明,内阁在摆脱王权的控制、获取独立性方面,已取得飞跃性的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端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78年和威廉统治末年英国内阁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国家是否实现了统一,中国自古不仅要看国家的统治权能否达到那个地方,而且还要看那个地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是否与全国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全国实现了“一制”,才算实现了国家统一。

材料二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香港顺利回归,这改变了中国人的统一观。现在国家对实现统一的要求有降低的部分,也有提高的部分。降低的部分就是统一的标准降低了,不再事事要求统一了;提高的部分是,既要实现统一,又要维持繁荣稳定,不仅不让任何一方受伤害,反而还要让各方从中获益。

——材料一、二均摘编编自王振民《“一国两制”下国家统一观念的新变化》

材料三再一步去看它的来源,有一个中国文化的本质在里边,它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没有这样一个本质,那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也不会出来”一国两制”。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现代关于“国家统一”标准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对“国家统一”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人的“统一观”。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一国两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哥伦布远航美洲以后,人们在一种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刺激和鼓舞下,海外探险才突破了传统的区域范围并终于实现了两个世界的汇合,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哥伦布的发现粉碎了中世纪狭隘封闭的地域观念,促使欧洲人把目光投向新的地平线。在他首航成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迹罕见的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得到开发,环球航行得以实现,西行到达亚洲的航路得以开通。……早期的北方航行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在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迅速定居(即殖民)。美国的权威学者莫里森这样评价说:“自从奥古斯都·恺撒以来,引导历史潮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当推哥伦布。”

——摘编自《哥伦布传记》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学者为何将哥伦布称之为“引导历史潮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厦门海关报告称:在厦门西面,靠近漳州的河谷平原,水果是一项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产品。漳州地区的香蕉、轴子深受厦门市场欢迎。福建的海外华侨特别喜欢来自本省的桂圆干。福建漳州南门附近圆山的水仙球茎久负盛名,成为出口商品。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1902年出口为1.687.000粒,价值为33.124海关两。1911年的出口增加到3,867.290粒,价值45.353海关两。1853年后,茶叶出口口岸从广州转向福州,促进了福州的茶叶加工和贸易的兴盛,郊区熏茶的香花生产由此兴起。

材料二1909年,华侨郭祯祥兄弟集股45万元,创办“华祥制糖公司”。在龙溪县属王四爷洲、田边及同安县属水头购入300亩土地,设立甘蔗农场,从台湾移植甘蔗250万株。1929年,商人陈之鳞集股32万元,在漳浦创建“丰祥公司”,购地7000多亩作为甘蔗栽垦场,并且设厂榨糖。1936年,秦望山、王振南等汇集侨股20万元,成立“南安温陵制糖公司”,次年春在南安境内发放蔗苗50万株,分给当地农民种植,并贷放肥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建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连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