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西周封建过程中,诸候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候。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西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
3. 难度:困难 | |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B.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
4. 难度:中等 | |
(题文)(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
5. 难度:简单 | |
1880年,正当中俄伊交涉紧张之时,思想家王韬给清朝政府大员郑藻如写信提出,如果与沙俄作战,各地均宜动员百姓,办理团练,团练头目“必兼由民间公举,千万不可由官派”。这反映出王滔 A. 认为百姓是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B. 将民主思想与救国实际结合起来 C. 主张通过战争解决中俄间的争端 D. 是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的代表
|
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 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 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
7. 难度:中等 | |
1939年1月7日,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这表明国民政府 A. 加强了与中共的合作 B. 承认了正面战场的失败 C. 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变化 D. 用游击战取代了运动战
|
8. 难度:困难 | |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
9. 难度:简单 | |
智者学派认为,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然而自然律令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认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反映出智者学派 A. 强调了法律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 B. 主张自然律令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C. 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对人性的束缚 D. 认为法律是城邦和公民生活的保障
|
10. 难度:简单 | |
(题文)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
11. 难度:简单 | |
美国从1860年到1910年,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获面积由每年12英亩增加到23英庙。小麦生产增长近3倍,五米生生产增长2.5倍多,棉花增长约4倍。1910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高达9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占输出总值的51%.这反映出 A.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B. 农业生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C. 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力 D. 美国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多种经营
|
12. 难度:简单 | ||||||||||||||||||||||||||||||||
由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
A. 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 C. 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 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初以来,带着各种名号和身份的宰相们,便在门下省议政,被称为政事堂。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在位时,令宰相们分别担任执政事笔、承旨,十天一轮,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又改成每日一人轮流笔。皇帝以好恶对首席宰相实质性认定。首席宰相制对后代相权的发展与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颂布。而且下的诏敇,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1906年和1907年清政府两次下诏,宣布“预备立宪”。与此同时,在1907年夏,在中央成立资政院,在地方各省成立谘议局,作为成立议会前的过渡。资政院设总栽二人,副总栽二人,属于政府官员,由皇帝任命。总载和副总载在资政院开会期间,担任正副议长。资政院共有议员200人。其中的一半由皇帝饮定,包括宗室王公、满汉世爵、外藩王公、宗室觉罗、各部院官员共80人,最后还有“项学通儒”即著名学者和“纳税多额者”即著名工商业者各10人。另一半从各省谘议局议员中选举产生,再经各省督抚审定确认,资政院议员任期3年,任满后一次性改选。根据资政院的章程,资政院可以以讨论国家的预算,制定税法,公债的发行,各种法令的制定,以及各种皇帝认为应该讨论的问题。资政院议决的事情,如果行政部门门认可,则通过皇帝下发成为法令;如果行政部门不认可,则交还资政院重议,如果资政院依然坚持原议,则提交皇帝裁决。在责政院总共召开的两次会议中,通过了不少让朝廷为难的议案。比如速开国会案、成立责任内阁案、弹劾军机大臣案、故免戊戌志士和革命党人索等等,几乎都是当时政治的禁忌。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政事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中央机构的新变化。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近代中美部分民众政治参与情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题文)(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材料:清军入关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辫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装搭配是瓜皮帽和马。瓜皮帽又称“西瓜帽”,形制像半个西瓜。清代的马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旗袍有单、夹、棉、皮多种,省工省料,一件可抵汉族的衣、裙、裤多种,又能展现女性的自然体态,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清代官服继承明代的蟒袍、玉带、补服,废除明代的冠服,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花。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国家。他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乔治•理博伊《国家利益》(2002年) 材料二: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感怖中心。 ——摘编自李荣《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 出身于“海南望族”,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事。其一,上疏严厉击嘉请皇帝。嘉请皇帝自中年以后,崇信道教,修兴土木,刚憶自用,拒绝廷臣动谏,以致国事日非,民不卿生,怒声载道。海瑞愤时政阙失,犯颜直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终被下狱。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后人所说的“海瑞骂皇帝”。其二,出任江南抚。在任的九个月,整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勒令豪强退田,抑制兼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减轻农民负担。海瑞的举动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最终被解职。他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约己”、任劳任怒,一生清贫。至死仍“无一语及身后事”。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奔走相告,扶服悲号,罢市数日,哭声天动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瑞的政治抱负,并说明其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瑞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