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綦江区2018届高三5月预测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 西周摒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政

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学者统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B. 庄园经济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C.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D.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王安石生时显大,即便罢相及新法停止后,一时也没有受到冲击。死后备极哀荣一直到宋高宗时期,“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此后很长时间里,王安石受到的评价一路走低。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史料真伪影响对王安石的评价

B. 视角不同导致评价结论差异较大

C. 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很难界定

D. 历史评价是受史料丰富程度影响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B. 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 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B. 激发国民学史热情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加强亡国历史宣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 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以下为某论文关于两岸关系的摘要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最为合理的是

 

 

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争议——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

二、外国和中国的矛盾——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第一,牵制台湾当局,不能脱离美国势力范围;第二,迫使台湾维持“亲美抗共”的“民主政权”;

三、少数人的阴谋——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

 

A. 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B.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 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 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 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B. 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C. 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D. 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种奇怪的现象。这-现象反映出德国

A.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调和

B. 新兴社会力量被威权政治接纳

C. 经济发展催生政党体制的发达

D. 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这说明苏联

A. 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机遇

B. 重国家的利益而轻视人民的利益

C. 计划体制更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苏联解体后,世界总的形势趋向缓和,但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增多了。这表明

A. 地区矛盾和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B. 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C. 应辩证地看待两极格局的影响

D. 冷战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近代中国,小民族主义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大民族主义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恢复国家主权,建立独立的政治共同体。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主义与国家”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武则天执政后,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武则天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即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上,不让考官知道这是谁的考卷,誊录分数时再揭开纸条。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初设武举”,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

武则天使“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不仅狄仁杰、魏元忠等名相为其所用,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都是武则天时代发掘出的人才,可以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叱骁峰、牛洪波《勇于革新的武则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德两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域摩擦不断,l941年9月4日发生的“格利尔号事件”开启了两国之间“未宣布的战争”,美德双方这种有限的海军对峙很快演变为全面军事冲突。以此为契机,有效改变了美国国内的消极厌战情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高层主战派完全掌控了二战期间的美国政局,“见了就打”海军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利坚从偏安美洲的中立国转变为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正式成员,自由国际主义的外交理念最终成为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格利尔号事件”促使美国政府确立了全面遏制并摧毁纳粹德国的国家大战略。

——摘编自王道《美德海军不宣而战的诱因——“格利尔号事件”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德海军不宣而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新文化运动肇于《青年》杂志,但掀起洪波却始于蔡元培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介入论战,却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

1920年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短文《洪水与猛兽》,耐人寻味地将新文化运动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五四后,蔡元培接连发表《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系列文章,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后蔡元培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