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
3. 难度:中等 | |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等非常规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到处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A. 唐朝的法律日趋完备 B. 法律成为政府肃贪的重要手段 C. 法律体现了人文精神 D. 唐朝法律对民情申诉实行保护
|
4. 难度:简单 | |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
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 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 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 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
6. 难度:中等 | |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
7. 难度:中等 | |
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这表明 A. 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 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 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
8. 难度:中等 | |
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 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 B. 调整企业生产秩序 C. 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 D. 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
9.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所属的国家任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强调法律而前人人平等 B. 与近代国际法的理念有吻合之处 C. 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
10.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该漫画表明新政 A. 完善了政府公共设施 B. 解决了农民失业问题 C. 推行救济措施获得民意支持 D. 突破宪法规定扩大总统权力
|
11.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1%,20世纪60年代为5.1%;发展中国家这一数据分别为4.7%和5.8%;苏联这一数据分别为5.7%和5.1%.材料表明 A. 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B.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C. 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差 D.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
12. 难度:中等 | |
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重商主义影响下,英国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获得了市场垄断权。但是随着商人和新贵族势力日益强大,他们通过议会和王室进行了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1624年,英国下议院颁布了《专利法令》,准许发明者有一定年限的专利权,保障其创新收益。1642年颁布了废除王室垄断权的《垄断法》.1679年议会通过《人身保护法》,给私人的生命财产以法律上的保护。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明确限制了国王的征税特权。它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或供其使用而征税,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下议院还制定了无数的关于商品交易、合同、证券交易的法案,以及建立了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等。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日益减少,政策逐步转向自由放任,最后限定为建立市场竞争规则,保护合法竞争、平等竞争。这样一系列的经济立法和对政府行为的界定,为英国经济腾飞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明清两代盐、铁、酒、茶、铜、铅等重要贸易和手工业,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凡私贩茶者,与私盐同罪”。对工商业课以重税,如明朝“矿税之祸”,矿监遍布通衢大邑,对民营矿冶、织造、制瓷等征收苛繁捐税,搞得民不聊生。明朝推行“铺行”制度,强买强卖,“有司买办物料价,十不偿一,无异空取。清政府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一百张,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洪武初年,政府下令“片板不准下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编自袁明《明朝抑商政策述论》 材料三: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说“欧美商律最为详明,其国家又多方护持,是以商务日兴。中国素轻商贾,不讲商律,于是市井之徒苟图私利,彼此相欺,巧者亏逃,拙者受累,以故视集股为畏途,遂不能与洋商争衡……必中国定有商律,则华商有恃无恐,贩运之大公司可成,制造之大工厂可设……华商情形较熟,工价较低,费用较省。十年以后,华商即可自立,口口乎(马奔状)并可与洋商相角矣”。 ——摘编自王燕凌《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的英国与中国在政府行为、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差异?并分别说明这些差异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张之洞撰写《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原因有哪些?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历史条件对于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同样起着制约作用,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人民群众则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华侨问题在整个晚清时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海外移民激增,华侨问题,即华侨在国外遭受压迫、虐待和种族歧视的问题由此产生。清政府最初对此总体漠视。李鸿章在办理洋务和处理外交问题上,逐渐认识到海外华人仍是清政府的臣民,要用国家力量来保护他们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利益。针对秘鲁虐待华工问题,他派客闳赴秘调查华工受迫害详情,迫使秘鲁承诺“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同治九年,他建议政府,“商民往日本长崎岛贸迁寄居者络绎不绝……应派大员长驻该国京师,或委员近驻长崎,兼充各港领事……管束我国商民,籍探日本动静,似于大局有裨”。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是古稀老人的李鸿章到达美国,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他向华商代表询问华侨境况,向美国媒体表明中国反对美国《排华法案》的立场。李鸿章积极支持华侨中的富商们回国创办诸类企业。此外他还笼络海外华商赈济国内灾情和缓解财政压力。他积极推动清政府设立领事制度,派驻使臣;调集舰队出洋访问华侨聚居地;授华侨以官爵,提高其政治地位。这些措施很快吸引了华侨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祖国,回国开办了很多企业。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命运已经紧紧地联在一起。 ——摘编自金蓓《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李鸿章护侨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推动政府制定护侨措施的意义。
|
16. 难度:困难 | |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于谦,明景帝统治时期的当权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坚决主战,加强防御,使明朝转危为安。1450年,大同参将许贵上疏主张与瓦刺讲和。于谦指出“和不足恃”,主张“选将练兵,养威蓄锐。贼若来侵,则相机而剿杀”。他告诫边将:“中国之驭夷狄,不论彼之强弱,顾我备之有无。”在防备瓦刺当中,于谦重点加强北京附近关隘的防守,放弃明初设置的东胜诸卫,使大同、宣府等关孤悬塞外。在严密防范的同时,于谦也主张对瓦刺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振之以兵威,抚之以恩信,所以折其强而结其心也。”恢复与瓦刺的通贡互市。1449年,贵州苗族起义。于谦派遣吏部尚书何文渊前往贵州宣布“朝廷恩威,赏劳土官土人。候西北胡寇宁息,另行计议”。1456年,湖广武冈州苗民起义,于谦即令右都御史王来等“调度官军,设法剿捕”,“不许顾望迁延,致贻害一方之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边防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的边防政策作简要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