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 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 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
2.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
3. 难度:简单 | |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 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 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 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
4. 难度:简单 | |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
5.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卖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这说明 A. 经商活动难以实现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B. 经商只为后代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C. 经商动机存在制约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D. 经商是为满足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喜好
|
6. 难度:中等 | |
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洋军阀顺应现代政治潮流 B. 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 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民心
|
7. 难度:中等 | |
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说明蒋介石 A. 认识到民族危机日渐严重 B. 加强对红军围剿的力度 C. 试图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D. 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
8. 难度:中等 | |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
9. 难度:简单 | |
古代雅典规定,法庭对被作为证人的奴隶进行拷问时,若奴隶因被拷打而失去劳动能力,主人可得到赔偿:该规定旨在 A. 保护奴隶的人身安全 B. 维护奴隶主的财产权 C. 确保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D. 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
|
1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虽然1688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据此可知,光荣革命 A. 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传统 C. 开启了温和地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 D.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
11. 难度:中等 | |
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
1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70年代,关贸总协定相继通过一系列决议,主要内容有在关税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待遇,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方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互惠关税而不给予发达国家等。这表明 A. 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走向公正合理 B. 发展中国家掌握了世界贸易政策的话语权 C. 亚非拉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格局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
14. 难度:简单 | |
材料“中体西用”思想曾在百年间流行不绝,被广泛讨论。这一思想是保守的、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是以新卫旧、以西补中,以消极态度应对世界潮流;是力图保留几千年来“纲纪法度”“伦常名教”的表现。“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它使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然而,有历史学家对上述认识持不同看法。认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方克立《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