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某一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C.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
2.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唐宋时期使用雕版印刷书籍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雕版印刷书籍始于唐末益州 B.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完美 C. 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D. 宋代鼓励民间印刷各类书籍
|
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山东107县的孔庙数量分布 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1644-1911年) 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
4. 难度:简单 |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道:“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这一思想 A. 抨击了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B. 反思了改良派的宪政救国思想 C. 践行了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 反映了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
5. 难度:简单 | |
蒋介石在其1934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提及,英美形势已联合对日乃为中国存亡之转机,此后更应注重日本内部文武两派之胜败谁属,当使文派抬头以制军阀,抑使军阀横行,以促其孤立乎……应急与倭寇乘机谅解,以促进倭、俄之冲突。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 A. 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寄抗日希望于英美对日宣战 D. 诱使日苏开战削弱日本实力
|
6. 难度:简单 | |||||||
综合表格可知,在此期间,中国
A. 试图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 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C. 初步解决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D. 逐步加大力度干预经济发展
|
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被选择,并不是对合作组织的抛弃,而是对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的“政府强制抽租”模式的内生反抗,是政府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这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A. 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 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 C. 取消了农民对国家的义务交售 D. 彻底改变了农业集体所有制
|
8. 难度:中等 | |
某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 “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南方视察
|
9.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地方议会的议员不得被判处矿坑苦役以及矿场劳役,也不得判处叉架刑以及火刑。如果受到这种性质的判决,应该将其解救。但是,这不应该由做出判决的人进行,而是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由皇帝根据其权威或变更刑罚的种类,或将其开释。”这说明 A. 死刑有“崇官”的特权规定 B. 死刑的判罚最终由皇帝决断 C. 罗马人权至上没有死刑判决 D. 民主制度发展完善得以保障
|
10. 难度:困难 |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 A. 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 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C. 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
|
12.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二战后美国、西欧所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份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崩溃 C. 美国面临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困境 D. 欧盟的成立推动西欧经济持续发展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西方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而中国的法治意识理念更多的是建立在国家至上、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近代中国法治启蒙思想家开始,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就不是一种独立的价值追求,而是依附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附属品,他们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以国家主义为前提的。其原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落后挨打所带来的耻辱给他们思想的震撼比他们对中国个人悲惨生活状况的关切要强烈得多。” ——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中任意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说明充分)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草》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2日,美、英、苏联合签署《波茨坦协定》。其涉及德国纳粹主义的条款规定:消灭纳粹党及其附属与监督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并确保这类机构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战争罪犯以及参加策划或推行纳粹计划,而造成暴行或战争罪行的人物,必须逮捕法办;纳粹领袖、支持纳粹之有力人物、纳粹机构和组织中的高级官员、其他危害盟国占领及其目的者,均应逮捕和拘留;一切纳粹党徒,除仅在名义上参与该党活动者外,以及其他对盟国目的持敌对态度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以及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这些人必须由被认为在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德国真正的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美、英、苏等国在分区占领德国后按照该规定对德国展开了“非纳粹化”改造。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对德国采取的“非纳粹化”措施,并简 要评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组织对德国法西斯进行改造的实质。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湖北学政,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摘编自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张之洞投身新式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