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
2. 难度:困难 | |
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
3. 难度:中等 | |
《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这一措施 A. 拓展了西汉的疆域 B.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C.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D. 巩固了对边疆的统治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
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 B. 皇室与国家财政逐渐分离 C. 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 D. 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
5. 难度:困难 | |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
6. 难度:中等 | |
《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矛盾的变迁 B. 国家政权的更迭 C. 西学东渐的影响 D. 近代外交观形成
|
7. 难度:中等 | |
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预备命令中说: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据此判断这次战役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C. 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 D. 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
|
8. 难度:简单 | |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A. 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 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 标志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 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9. 难度:中等 | |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国民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抗日战争
|
10. 难度:中等 | |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
11. 难度:中等 | |
(题文)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是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
12.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据此可以判断
A. 中国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C. 外交是一国内政的延伸 D. 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
13. 难度:中等 | |
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 “一个中国” B. “和平统一” C. “一国两制” D. 平等协商
|
14. 难度:困难 | |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
15. 难度:简单 | |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记载:元首所决定之事也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依颁布的关于其谕令权的王法,把自己的一切谕令权和权力授予给他个人。这表明罗马法 A. 蕴含遵循契约的精神 B. 着力维护帝国的权威 C. 标志元首制最终确立 D. 制约公民意识的形成
|
16.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17. 难度:困难 | |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 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 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 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 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
18. 难度:困难 | |
英国历史上,“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见于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委任状,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才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材料反映出英国 A. 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很漫长 B. 代议制的程序化进程比较缓慢 C. 代议制立法始于20世纪初 D. 中枢机构职权开始有法律依据
|
19. 难度:中等 | |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A. 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 B. 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C. 德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
|
20.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B. 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 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
21. 难度:中等 | |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
22. 难度:中等 | |
“苏联以欧亚大陆为依托,已经把国界突伸开去,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这段材料揭示出 A. 美国“冷战”政策形成的原因 B. 苏联威胁到欧亚大陆的安全 C. 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根源 D. 欧洲联合对抗苏联的战略安排
|
23. 难度:简单 | |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 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 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 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西欧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
24. 难度:中等 | |
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 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区域集团化扩展 D. 南北贫富差距己缩小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车票,大变迁”。小小的车票,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火车票变化的主要历程
请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火车票变迁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说明逻辑严谨。)
|
27. 难度:中等 |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在江苏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决定,在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1996年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