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

A. 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

B.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打破了等级尊卑观念

D. 废除了贵族特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 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C. 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D. 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新兴地主阶级重视人才为己所用

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某窃惑之。科第之设,圣相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才也。”材料反映了杜牧

A. 认为科举制度无法选拨真正的人才

B. 认为科举打破了门第观念

C. 认为科举不应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D. 代表的是庶族地主的利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文字评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个王朝制定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则。该王朝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元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材料集中说明了清代军机处

A.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C. 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D.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 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

D.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中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 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72年的《申报》曾记载:居民王阿保等10余人,违反租界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租界的)会审公廨,各被拘留一天。其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国人生活中存在陋习

B. 大众传媒具有爱国性

C. 租界的设立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D. 租界内市政管理法制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C. 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

A.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 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 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D. 对农村工农政权建立的期冀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C. 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D. 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 进行土地改革

B. 发动战略决战

C. 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D. 挺进大别山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要求各战区都要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以便执行接管任务。对此判断最准确的是

A. 是为贯彻中共“七大”基本精神

B. 是为贯彻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

C. 是三大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D. 为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经验借鉴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1954年的一次大会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邓小平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香港回归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但不幸的是邓小平却没有等到这一天。香港回归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A. 暂时承认英国割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立即收回香港

B. 同意应该主权与治权分离的方案,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 香港成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通道

D. 中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促进了香港的和平回归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 罗马法与时倶进不断完善

B. 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C. 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D. 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这种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选举和立法

B. 两党制与内阁制

C. 自由与平等

D. 联邦制和分权制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中的“复合共和国”是指

A. 主权在民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体制

D. 总统共和制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题文)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了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 夜市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

C. 古代王朝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北宋在政治上比唐代更为民主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与知识界出现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这一时期学习苏联的目的是

A. 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B. 发展经济以应对经济危机影响

C.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 围剿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 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贴切的应是,

A.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 凯恩斯主义思想

D. 里根政府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1944年7月,孔祥熙发给蒋介石的密电中提到:“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与这封密电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

B. 马歇尔计划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 联合国的成立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下表是美国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部分数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财政支出项目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国防

38.0

28.2

18.0

社会保障

18.1

24.9

29.4

教育

13.8

17.8

17.0

对外关系与援助

1.6

0.9

0.2

 

 

A. 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B. 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 财政重点转向民生

D. 科技推动经济转型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

A. 但丁的《神曲》

B.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D.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史学界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因为二者都

A. 反对君主制度

B. 反对宗教信仰

C. 强调科学与理性

D. 推崇自由与人性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原因,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学者颜清湟把清政府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

结合材料,围绕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简练,论述成文,有理有据,符合史实且有一定认识)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详细信息
43.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纳粹体制尽管没有废除私有制,但是对经济实施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使得价值规律遭到扭曲。大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处于战胜国的严格监控之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其他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主张加强国有化。但艾哈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竞争尤其重要。从1948年6月起,艾哈德连续发布三个法令,宣布取消价格管制,废除工资冻结,取缔垄断。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由政府管制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此后,艾哈德一直为此努力。1957年,联邦德国终于通过了《反对限制竞争法》,该法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坚持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国家又通过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通过“阶级调和”和“公平分配”,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

——据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哈德推动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哈德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模式对联邦德国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