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些最能说明 A.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使用 B.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考古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2. 难度:中等 | |
《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 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C.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 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重要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生产技术的成熟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
4. 难度:中等 | |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代顺治年间宣布废除了匠籍,匠人才获得自由身份。这一做法 A.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提高了手工业专业化水平
|
5. 难度:中等 | |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A. 严格管理商品交换的场所 B.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C. 经济发展时营业时间延长 D. 局部商业活动的地点已有所突破
|
6.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7. 难度:中等 | |
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这说明统治者意在 A. 实现社会均平理想 B. 限制土地兼并 C. 防范隐匿人口现象 D. 维护小农经济
|
8.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9. 难度:中等 | |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
10. 难度:中等 | |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这表明 A. 欧洲与美洲结怨由来已久 B. 历史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C. 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D. 世界发展是欧洲文明主导的
|
11. 难度:中等 | |
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 A. 殖民侵略以海洋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 对外殖民扩张以政府为后盾 D. 殖民活动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
12. 难度:中等 | |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 黑奴贸易已经无利可图
|
13. 难度:中等 | |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的工作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工厂和车间,女工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工业革命后妇女 A. 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 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 C. 政治地位仍未提高 D. 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
14. 难度:中等 | |
1854年—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了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A. 生产能力和商品产量的提高 B. 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C. 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D.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比较早
|
15. 难度:简单 | |
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A. 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 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 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16. 难度:简单 | |
在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到1929年15家大公司集团控制了全美电力的80%,20个集团控制了98.5%的跨州输送电路等。这反映了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有利于竞争兼并 B. 美国财阀致力于拓展国内市场 C. 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表中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B.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C. 英国商品价格的劣势 D.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比较少
|
18. 难度:中等 | |
恭亲王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这一做法 A. 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 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 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 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19. 难度:简单 | |
汪靖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64.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
20. 难度:中等 |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大兴国营事业,将很多日伪企业合并重组。如1945年,宋子文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受敌伪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靠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C. 棉纺织业正在被个人所垄断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21. 难度:中等 | |
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A. 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 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 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
22. 难度:中等 | |
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 A.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B. 拨乱反正有效的展开 C. 整顿工作卓有成效 D. 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
|
23. 难度:简单 | |
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
24. 难度:中等 | |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的四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79次,平均每月20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的八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252次,平均每月32次。频繁出访的目的 A. 努力扭转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 B. 加快融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C. 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的需要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5. 难度:中等 | |
《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B.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D. 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与古代中国农业相比,近代农业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未取得突破的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材料二 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的原因,并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的区别。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荷兰、英国、甚至法国的贵族决不是轻蔑地看待经商事业,他们总是乐于参加任何有可能获利的商业冒险。由于商人和金融家就像参与商业那样加入贵族行列,北方具有大得多的阶级流动性商人一样可以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系统激励机制,使英国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建立一个技术世界。 ——摘编自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材料三 有人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如果没有殖民征服和掠夺,就没有今天发达、富裕的欧美资本主义,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野蛮掠夺基础上的。有学者对此观点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二是如果西方的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因此,抢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欧洲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等自身方面的发展。 ——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是哪些因素促进了英国崛起?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