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的青铜器,花纹大致有几套配合使用,铭文文字是一样的,词句格律也一致。周代的贵族子弟,彼此可以引诗赋诗,作为社交的媒介,或据此对当时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批评、议论。这表明周代 A. 形成了注重历史传承的风尚 B. 社会上层文化具有同质性 C. 贵族教育强调官学私学结合 D.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观念
|
2. 难度:中等 | |
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 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 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3. 难度:中等 | |
元朝斡脱(蒙古语“合伙”的音译)商人活跃。他们多为西域商人,资本来源于蒙古王公贵族,经营活动或放高利贷,或远距离贩卖货物。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权,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交通,有官军护卫,可减免税收。据此推知,元朝 A. 西域商人垄断商业活动 B.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 政府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D. 民营商业的运营环境恶化
|
4. 难度:中等 |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之学,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还介绍了一些外来技术。这表明,他们都 A. 具有理性主义学风 B. 强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 力图总结传统科技 D. 受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
|
5. 难度:简单 | |||||||||
1842年后,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
上表为不同书籍关于“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的原因”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 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B. 近代国人未能正确理解蜡像展出的用意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林则徐的忠正勇毅受到中英两国的尊重
|
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纲常名教”提出公开质疑。在他们看来,“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并指出“三纲之说,董子释之,朱子述之,皆非也”。这一思潮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意味着中国人民集体觉醒 C. 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D. 具有否定传统的启蒙作用
|
7. 难度:简单 | |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A. 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 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 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 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中国1985—2004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 A. 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B.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增长达到最高点 C. 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转型的阵痛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
|
9. 难度:简单 | |
古罗马人已经意识到抽象的普遍的法律在应用于具体的案例时必须考虑具体的情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在执法过程中罗马城市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作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说明 A. 司法实践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罗马法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C. 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D. 罗马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10.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自然是要为法国一切大工业中心作榜样的。在公社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加以发挥的全国组织纲要上说的十分清楚,公社将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在这里马克思 A.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原则 B. 分析了巴黎公社建立的必然性 C. 指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明确了现代共和制的基本原则
|
11. 难度:中等 | |
1933年6月,美国俄美关系委员会曾在美国报界就承认苏联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即63%明确表示赞成苏联;有306家即26.9%表示反对。到1933年10月,赞成苏联的报纸已有1000多家。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 A. 美国人对苏联政治生活的向往 B. 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 罗斯福新政超越意识形态束缚 D. 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迫在眉睫
|
1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反映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幅漫画《同人不同命》。该漫画表明 A. 国际经济旧秩序制约着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正面临挑战 C. 经济全球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 D. 世界贸易体系是发达国家资本扩张的工具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4年,基于筹集对法战争巨额资金的需要,英国政府以8%的利率发行了120万英镑的公债,建立了英格兰银行,该银行筹集了大量长期贷款,帮助威廉三世政府度过了难关。此后英国组建了联合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这两家企业同英格兰银行一样都向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这加强了英国战时的力量,也保证了英国在和平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降低了英国政府的融资成本。1844年的《英格兰银行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基本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利,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对其他银行遇到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确立了“银行的银行”地位。现代银行体系在英国最终确立,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能够在发生金融危机或恐慌时迅速向困难金融机构提供清偿手段,维护英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随着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英国确立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推动了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安全和增值准则的建立。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但只是吸引公众财务投资的一种形式,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并不受影响。1883年开平矿局受上海金融风潮影响股票大跌,有巨款厚资者表示“誓不买公司股票”。中国当时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钱庄和票号,但它们一般规模较小,向它们借款的人多以应急为主,满足不了政府大宗借款的需求。清朝实行银本位制,主币是白银,而且是银两,国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针对这种情况,李鸿章在1887年批准了与美国人合办的华美银行,但被朝廷喝止。政府清最后只能向外国银行借款,这些钱不仅需要高额利息,而且许多借款都以关税、盐税、路权作抵押。 ——摘编自陈忠海《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银行体系在英国确立的背景,并概括其在推动英国崛起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英国相比,中国在近代化起步阶段在财政金融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历史上“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其割据性特别强,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攻杀,也时常起兵叛乱,反抗中央政府,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是在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到雍正时,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改土归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设立保甲、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推广儒学等。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 ——摘编自曹相《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知识并结合,概括指出清朝前期改革滇西南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结束后,欧洲经历了两个寒冷的冬天。煤炭开采几近停滞,粮食作物减产,牛奶、肉类以及谷物的产出下降了20%~30%。欧洲国家深受其害,德国的问题尤为严重。从1945~1947年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70%。占领区经济和社会失序状况迅速蔓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应该优先考虑德国的经济复苏而不是支付赔款。当时,整个欧洲的困境与德国的困境紧密相连,西欧国家资本输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德国,而且德国也是欧洲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因对外经济战略、大国关联利益与战后秩序,战后德国贸易停滞也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面临欧洲和德国持续的困境,为了恢复欧洲经济,美国的对外战略也开始逐步关照德国的利益,对德国的约束逐渐变得宽松。但要让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仅仅解除约束还不够,还需要美国的帮助,战后大规模援助欧洲的计划正在逐步酝酿。 ——摘编自威廉·科勒主编《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欧洲援助产生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埔军校政治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师生国民革命意识,宣传和发动组织群众。但是从招生到第一期学员毕业,政治部一直都形同虚设,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邵元冲等政治教官对政治工作漠不关心。1924年11月,年仅26岁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他对政治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充实,出版反映士兵学习和生活的壁报《士兵之友》和该校革命刊物《黄埔潮》,组织演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把政治部办成了生动活泼的战斗实体。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党组织迅速发展,第一批学员中就有8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的每期都成倍的增长。为后来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起到了先锋和模范带头作用。周恩来还在学校基层落实了营、连党代表制度,从军校职员和毕业生中选调一批共产党人充任教导员,以保证教导团基层的政治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展开。 ——摘编自李茜《周恩来在黄埔政治工作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周恩来对黄埔军校政治建设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