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 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 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 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 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
2.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
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
4. 难度:简单 | |
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
5. 难度:中等 | |
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
6.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
7. 难度:中等 | |
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胜利,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陈诚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B. 因淞沪会战的失败认识到持久战必要性 C.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 D. 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行持久战的准备
|
8.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
9. 难度:简单 | |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说“如果君主自己承受法律的拘束,这是一个与统治者的尊严相称的说法,因为甚至我们的权威都以法律的权威为依据”。这说明当时罗马统治者遵从 A. 君权神授 B. 法律至上 C. 君权至上 D. 天赋人权
|
10. 难度:中等 | |
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
11. 难度:中等 | |
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
12. 难度:中等 | |
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A. 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 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 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不列颠之战(BattleofBrita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1940年6月希特勒打败法国后,想与英国“和解”,遭拒绝后转而付诸武力行动,逼其就范。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达《关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行动代号为“海狮”)的第16号指令。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顺利实施,德军决定首先夺取制空权,故自8月13日起,德军拉开了大规模空袭不列颠的序幕。德军先以英国机场、雷达站为目标,继而以英国首都伦敦和其他大城市为对象实施猛烈轰炸。这场不列颠之战实为空战史上所罕见。但是,英国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并没有被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万众一心,坚持抗战,直到1941年5月,英国彻底粉碎了德国征服不列颠的企图,并打乱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原定战略计划,使英国成为西欧抵抗运动的领导中心和盟军战略反攻的基地。而德国在进攻英国失败后,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在战略上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之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列颠之战产生的影响。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卒于萧梁大同二年(536)。陶弘景博学多才,不仅仅是涵养清虚的高道,也是享有盛誉的名医,在医药学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究其原因首先是道教与医学具有同源,所以作为宗教家的陶弘景也同时是医药学家;其次,可以从陶弘景本人的家学影响和道教一贯的重医、行医传统来理解;再次,重医、行医也是传道立教、求证信仰的重要手段。他的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效验实用药方》《药总诀》《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补阂肘后百一方》等等。除此之外,陶弘景的病因病理说,采取了道教传统的气的学说,他把人生病的原因归之为邪气。陶弘景认为治疗疾病,必须考虑到每个病人的具体的、不同的情况,找准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倡辩证治疗用药。 ——刘永霞《陶弘景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