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
2. 难度:中等 | |
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 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
3. 难度:中等 | |
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原因是 A. 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 B. 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 C.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D. 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
|
4. 难度:中等 | |
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撰写了《资治通鉴考异》。如《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任命苏世长为谏议大夫。《考异》对比《旧唐书.本纪》、《唐历代年表》、《唐会要》、《唐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对谏议大夫这一官职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材料表明司马光 A. 纠正《资治通鉴》的错误记载 B. 以史鉴劝诫和约束封建统治者 C. 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 D. 通过文献互证以考订典章制度
|
5. 难度:简单 | |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表:《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这表明
A. 中国小农经济濒临着解体 B. 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 C.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D. 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
7. 难度:简单 | |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某一时期成为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权威主义、新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论战的阵地。材料反映出 A. 主张以改良作为社会变革手段 B. 北洋军阀以“主义”标榜自我 C. 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D. 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民众共识
|
8. 难度:中等 | |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42.5﹪。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 C.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 D. 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
9.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I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IUSTITI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乌尔比安这里强调“法” A. 保护人类私有财产 B. 体现立法者的意志 C. 保护人类自然权利 D. 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
1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A. 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 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 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D. 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
11. 难度:简单 | ||||||||||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A. 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 B. 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C. 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 D.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
|
12. 难度:中等 |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1994年为510.6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1430亿美元。材料表明 A. 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 B. 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C. 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 D. 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重点领域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4. 难度:中等 | |||||||||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3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史载,西域地区“立屯于膏腴之地,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