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
2. 难度:中等 | |
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令规定轮班工匠征银代役,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称之为“班匠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班匠银”是明朝私营手工业者承担的国家赋税 B. “班匠银”实质是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征银代役后,轮班工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D. 征银代役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4. 难度:中等 | |
(题文)1960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总结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时,明确提出了“人祸”的问题。他认为“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应是 A. 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导致社会动荡 B. 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指导方针及其实践 C. 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 D. 中国在外交领域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
5. 难度:中等 | |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 清代“广州人多务贾” B.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 江宁机户李东阳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
6. 难度:中等 | |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 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B.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 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 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 一五计划制约了农业发展 B. 八字方针收效尚不明显 C. 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 中苏关系破裂是农业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
|
8.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A. 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B.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D. 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
9. 难度:中等 |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 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
10. 难度:中等 | |
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 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 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 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 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
11. 难度:中等 | |
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人工育茧和丝织技术。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出现玉蚕 B. 浙江钱山漾遗址发现绢片和丝线 C. 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 D. 《周礼》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作“妇功”
|
12. 难度:中等 | |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是 A. 蒸汽机 B. 电灯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
13. 难度:中等 | |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贵族乘火车出行 B. 传统纺织缝纫场景 C. 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D. 官员按等级就座
|
14. 难度:简单 |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下列最能说明 A. 民族工业受封建势力压迫 B.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制 C. 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侵蚀、排挤 D. 民族工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建设成果,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②开发大庆油田 ③氢弹实验成功 ④修建秦山核电站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③④
|
16. 难度:简单 | |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研。并在这期间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这些行动表明中共中央 A.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为八字方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C.放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D.坚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7.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从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 全面国有化趋势 B. 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 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 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
18. 难度:简单 | |
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
19. 难度:简单 | |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③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④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 难度:简单 | |
小王收集到一只邮戳模糊的旧信封,只能看清收信人地址是“红旗公社胜利大队”,这封信寄出的最早时间可能是在 A. 1911年 B. 1927年 C. 1958年 D. 1978年
|
21. 难度:简单 | |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标准的运用要受到该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B.西方各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过渡
|
22. 难度:简单 |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悲壮凯歌》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哥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你认为属于“退却年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恢复私人小企业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实行单一公有制
|
23. 难度:简单 | |
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于列宁的这种说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 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 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 苏俄新经济政策带来国民经济恢复
|
2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D.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
25. 难度:简单 |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
26. 难度:中等 | |
自1500年至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发生在 A.欧洲人口向美洲的移民 B.非洲黑人被掠卖到美洲 C.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D.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
|
27. 难度:中等 |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C.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 D.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
28.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lO%增长到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 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
29. 难度:中等 | |
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面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A.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B. 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 C.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 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
30. 难度:简单 | |
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 B. 地中海的商路中心地位即将丧失 C.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向印度拓展 D. 世界金融中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2.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
33. 难度:困难 | |
英国工业革命 学习英国工业革命,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1)若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以上三则材料中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2)1858年7月10日,英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刊登了一幅题为“沉默的强盗”的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的是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题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MONEYorYourLIFE!”。该漫画反映了其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怎样的看法? (3)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对工业化进程中“MONEY”和“LIFE”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