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贵州省凯里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四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孟子提出统治者首先应“亲亲而仁民”,其次要“仁民而爱物”,再次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省刑罚,薄税敛”,这样“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以农为本    C. 民贵君轻    D. 尊君重民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候,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据此可知

A. 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B. 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

C. 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    D. 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这一制度旨在

A. 维护社会公正    B. 防止贪污腐败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建立监察体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初,太祖朱元璋迁徙部分官绅地主,没收其地产,由原租佃农民耕种交租。洪武七年,将租额减半征收,并承认农民开垦荒田“永为世业”,同时对地主占田作了一些限制。明太祖施行这些政策旨在

A. 消除土地兼并    B. 维护小农经济    C. 强化重农抑商    D. 开发无主荒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提出“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该材料表明李鸿章

A. 注重发展军事工业    B. 主张发展民用工业

C. 维护封建专制体制    D. 鼓励发展民族资本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为核心的中国模式。孙中山思想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半时间里,日机对重庆实施轰炸130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A. 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D. 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78年至1984年六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年均增长约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90年的629.79元。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 多种经营形态发展的影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根据罗马《裁判官法》,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以要式口约的形式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监护人若没有按照允诺履行职责,应承担防偿责任,并受到处罚。这说明罗马法

A. 保障被监护人的财产权    B. 注重对监护监督制的立法

C. 确保监护人的权责统一    D. 突出要式口约的法律效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1年时,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除了审查和拒绝通过预算之外没有任何实权。到1899年,帝国财政改革最终还是顺从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愿望。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

A.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B. 议会权力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制发展    D. 封建残余基本上被肃清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表1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表1为1871--1900年列强在亚非拉地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A. 以西方为中心的整体世界形成    B. 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C. 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部分商品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一举措

A. 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引发反经济全球化的讨论

C. 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D. 否定世贸组织的存在价值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实施的是“自然生育”的人口生育政策。1957年7月马寅初发表文章《新人口论》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60年代初期随着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节制生育”政策开始实施。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开始实施“晚、稀、少”的人口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开始步入有计划的轨道。80年代初期,受到“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新世纪以来,少生、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生育政策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确保计划生育有法可依。2016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逐渐形成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

——摘编自孙怡颖《建国后我们人口生育政策的嬗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面临新的形势,人口增长掉头,且人口转变呈现多元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各国生育率以不同的速度下滑,世界人口大势的转变引发各国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以及对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这不仅发生在生育率长期低迷的欧洲,也发生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东亚和大洋洲。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已转而推行鼓励生育措施,并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效果却差强人意。

——摘编自沈可《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意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计划生育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口政策与国际人口政策的差别,并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推动了一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的产生,其中有许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录(节选)

农业

纸和印刷

陶瓷技术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医学

传统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综合提取材料信息或选取目录中的任意一条,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饱受军人之祸,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自太祖始,太宗、真宗都进行了兵制改革。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宋代把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宋代的禁军,基本包括全国军队,均具有浓厚的“私兵”色彩,统兵者类似卒伍之长,军队的最高统帅权则归于皇帝。为了加强禁军,宋太祖不仅继续采用淘汰老弱、令其归农的办法,而且还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并以才力技艺为参考标准。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正如北宋名臣包拯所说:京师者,天下之本也。强本者,畿兵耳!本固且强,繇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的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进行兵制改革的背景。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 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二战不仅改变了国家间的实力对比,而且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对二战影响的研究一直为各国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对一战本身的认识,而且涉及各国对自身在战后国际社会的定位、对战后世界格局与秩序的判断以及对时代主题和人类发展走向的预见。二战的最大影响是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西欧衰落,而西欧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残酷的二战也孕育了持久和平的种子。战后人类应汲取二战的教训,重视大国合作以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以消除战争的社会根源,发挥高级宗教的作用以消除人类冲突的精神根源。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的史实,并分析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启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中国“宪政之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04年11月进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1905年以来,宋教仁支持创办《民报》、《民立报》撰写了不计其数的时政评论文章,驳斥封建专制统治的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阴谋。武昌首义后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的民主权力及共和国政权的设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担任法制局长,在宪政、法制方面宋教仁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提倡“良政治”,希望以政党政治,建立责任内阁。制定“良宪法”来求得民主宪政的实现,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可是这在当时的中国很难实现。

——摘编自马勇《民初困局: 一个制度史的解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在近代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教仁的“良政治”很难在当时中国实现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