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材料反映了

A. 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 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 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 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 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 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 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 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 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43-19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1838—19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 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 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 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 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 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D. 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 调整城镇人口总量

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 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D. 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B.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D.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 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 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 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 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 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 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 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图寓意是        

1933年的苏联漫画

A. 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    B. 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C. 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    D. 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A. 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 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 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 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飲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頒布者,不能見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襾大臣輔弼之,议院不得干预。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十、总揽司法权。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渉分岐。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須交议院協议。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材料二: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日本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第八条,天皇为保持公共之安全或避免灾厄,依紧急之需要,于帝国议会闭会期间,可发布代法律之敕令。此敕令应于下次会期提交帝国议会,若议会不承诺时,政府应公布其将失去效力。第十条,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本宪法及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者,须各依其规定。第十二条,天皇規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第十三条 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第十四条,天皇宣告戒严。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

——《大日本帝国宪法》(节选)

(1)依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君主权力内容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定宪法大纲》产生的背景,并分别指出两部宪法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1858年

《天津条约》規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1864年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19世纪末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20世纪初

时人称:“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1919年前后

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1924年

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中期,对外贸易失控现象较严重。广南、福建、两浙、山东各路,违法商船,恣其所往,诸系禁物,私行买卖。来设市舶司的密州等地违禁贸易尚未止绝。针对这种情况,1080年(元丰三年),北宋政府颁布了“元丰市舶条”,规定:只有广州、明州、杭州能放行外贸商船;其中杭州、明州市舶司掌管日本和高丽的贸易,其余几十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都由广州市船司掌握;外贸商船返回时,必须先到原放行市舶司纳税贸易;两广沿海前往海南岛的船只必须事先向广州市船司申领出海凭证;市舶司最高长官改称“市舶提举”,由本路转运副使兼任,不再由地方军政长官担任。

——摘編自章深《北宋“元丰市舶条”试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年间市泊管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元丰年间市舶管理改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请求国际联盟解决东北问题。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的调查团。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公布。报告书称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中日两国都应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

对于国联调查团的整个调查过程,李顿坦言:“我们在中国的使馆为中国辩护,而我们在东京的使馆为日本辩护,这件事最是有趣。”

——《名声扫地的李顿调查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顿调查团对东北问题态度的依据和解决办法。国联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对中国东北问题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蒲安臣(1820-1870),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中期蒲安臣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参与组建了共和党。1861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1865年8月,蒲安臣把《万国律例》送给总理衙门“参酌援引”,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

1867年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外国,蒲安臣被任命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1868年7月,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此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英、法、普等国先后签订了类似条约,但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不久病逝。清政府为表彰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授与一品官衔并发放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的经历反映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蒲安臣的行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