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 A.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B.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C.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
2. 难度:中等 | |||||||||||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
3. 难度:中等 | |
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A. 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发展 B. 偏安江南成为商业发展的选择 C. 两宋财政收入倚重于海外贸易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
|
4. 难度:中等 | |
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 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 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
5. 难度:困难 | |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
6.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 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 《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 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
7.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1943年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 陕西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 全面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 全面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
8. 难度:中等 |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
9. 难度:简单 | |
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 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 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 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
10. 难度:困难 | |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
11. 难度:简单 | |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
12. 难度:中等 | |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A. 第三世界开始走向终结 B.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C. 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D. 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
13. 难度:中等 | |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而在同一年(1917年)的早些时候,4月1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 “指定的和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 ——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20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人“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
|
17. 难度:困难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外 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年),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