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统测(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令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既要保持皇权的绝对高度集中,又要解决决策低效的矛盾,这在洪武(朱元璋年号)年代并没有通过制度变革的方式得到完成和实现,但它为后世嗣君的政治变革指明了方向并预留了空间。”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设内阁是君主集权体制的一次调整

B. 朱元璋的勤政引起了明朝制度变革

C. 明代政治变革预示了社会进步趋势

D. 朱元璋的改革为集权提供制度保障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在此费正清

A.支持了鸦片故争是一场商业战争的观点

B.揭示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C.阐释了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战争结果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 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 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 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 清政府已完全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 清政府的反动性日益暴露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了

A. 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 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 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 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 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

B. 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 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

D. 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蒋总统集》记载某一时期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此时期国民党成分的变化反映出    

A.国共实现了党内合作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知识分子的进一步觉醒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蒋介石曾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 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B. 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 国共两党开始酝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守为攻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 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B. 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 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 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 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 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实现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最先表明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C. “一国两制”构想

D.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曾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B. 美苏争霸中美国转为战略防御

C. 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

D. 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恩格斯曾评价某一历史事件:“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分封制的瓦解

D. 万民法的实施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随着罗马国家进入帝制时期,婚姻制度也发生变化,从“有夫权婚姻”变成了“无夫权婚姻”。“无夫权婚姻”,指一个女子随着婚姻的缔结并不改变原来的身份关系,不必依附在夫权之下,仍然保有其原有的法律上的资格;在离婚上形成了协议离婚的原则,强调属于妻子的财产永远是妻子的。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契约精神渗透到婚姻家庭生活中

B. 市民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C. 家庭关系中夫妻地位逐渐平等

D. 私法的出现保障了女子权利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 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 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C. 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D. 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题文)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下哪部法律文献确定的制度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人权宣言》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肯定了(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B.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题文)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曾经预料到这一点。相反,人们倒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人们的震惊最有可能是由于列宁

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材料所反映的美国战后所行欧洲经济恢复计划,主要目的在于

A. 扭转贸易逆差带来的不利

B. 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C. 增强西欧出口能力

D. 为美国商品开辟欧洲市场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经互会的成立

D. 柏林危机的爆发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69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说:在经历了一个对抗的时代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西欧、日本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挑战了美苏的国际政治地位

D. 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使用情况统计表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

1993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6

114

-68

西方

7

10

+43

 

 

材料表明

A. 自由世界逐渐丧失影响

B. 西方阵营瓦解

C.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D. 西方全球霸权逐渐收缩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美国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将来的正式总统,虽可继续选举袁世凯,但是政治大权应归内阁;因而内阁必由奉党以国会多数派来组织,才能根椐约法发挥政党的责任内阁制作用,使国家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轨

—陈旭麓《宋教仁集》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美国的民主政治”中怎样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3)据材料,指出宋教仁设计的理想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规定?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这一论断。(要求: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达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摘自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摘自《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及新中国初期留学特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个时期不同留学特点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