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7-2018下期高一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觐璋是西周时期诸侯参加重大典礼,觐见周王时,必须携带的物品。觐璋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由西周青铜铭文的这段记载可推知

A. 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商业有所发展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D. 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日食,二日货…….七曰宾,八曰师。”“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商业地位较高

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由地。此规定旨在

A. 打击商人,贬低商人地位

B.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A. 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

B.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

C. 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明淸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A. 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 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 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 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

C. 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 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 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企业发展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 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

D. 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清末,很多海外同胞听闻国内革命党人宣扬剪辫后惊呼:“剪了辫子,你还是中国人吗?你还敢回国吗?”1912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说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C.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创举反映了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的国家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各部门所占比例按计划规定(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 充分利用了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

B. 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

C. 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着力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不平衡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56年中共八大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说明中共八大

A. 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模式

B. 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C.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末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减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 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 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导致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61年,我国规定:对粮、棉、油等一类产品坚持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猪、牛、羊、鸡、蛋等二类产品,通过合同进行洽购,完成任务后可上市自由销售;对一、二类以外的农副产品,则允许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使农民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C. 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导致壁画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D. 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D. 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我国农民过去很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然而张德元、潘林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见如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内改革,打破了亲缘、地缘关系

B. 对外开放,西方拜金观念渗入农村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695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 开放港口城市

B. 开辟经济开放区

C. 浦东的开发开放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题文)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B. 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C. 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D. 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随着工业革命之发展,英国民主政治也随之扩张,政治制度再改变却未爆发革命。议会自身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如此,便形成了对国家问题的解决机制。这一机制

A.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情况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当时英国女装界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 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 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思想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 西方国家加大了关税壁垒

B. 西方市场出现垄断现象

C. 西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 西方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

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例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

—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0

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3)请你对当代“城市病”治理提出两条可行性方案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80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等

史料二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无法运出。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尽成焦土”。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许晓冬《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