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 “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C. “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D.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朱熹说:“……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 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 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 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 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题文)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 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 统治者重视科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

A. 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B. 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 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

D. 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战乱频繁

B. 社会发生大变革

C. 私学兴盛

D.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历史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一句最准确的话评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影响,下列评述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 甲:思想上的大一统带来了中国历史政治上长久的统一

B. 乙: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 丙:起用儒学家参与政治,儒学之士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D. 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平之相盈也。”以上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观点: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题文)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反映出孔子

A. 认为学问有好坏之分

B. 主张怀疑所有人

C. 提倡读书应勤奋好问

D. 把学与思相结合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

A. 百家争鸣    B. 独尊儒术    C. 维新变法    D. 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孔子周游列国10多年,但备受冷落的根本原因是

A. 孔子地位低下    B. 受其他学派打击

C. 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D.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

A. 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

B. 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

C. 高二(12)班法家信徒落英

D. 高二(16)班墨家信徒缤纷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人是

A. 庄子

B. 商鞅

C. 李斯

D. 韩非子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包括

A. 格物致知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题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子说:“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己乃所以复礼,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复礼之功也。”“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可见,两人的“克己”

A. 产生的背景相同

B. 使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C. 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D. 实现的途径不同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 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

A. 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 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 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 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