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A. 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 B. 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
3.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
4. 难度:中等 | |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 A. 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 B. 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 C. 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 D. 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
|
5. 难度:中等 | |
(题文)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
6. 难度:中等 | |
秦朝修建都城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 A. 神化皇权 B. 皇权至上 C. 皇帝独尊 D. 具有天人感应思想
|
7. 难度:中等 | |
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下图),由下图可知,此时 A. 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C. 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D. 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
8. 难度:中等 | |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A. 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 B. 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C. 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 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
10. 难度:困难 | |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11. 难度:简单 | |||||||||||||||||
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
12. 难度:简单 | |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他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唐太宗曾下优抚诏,特准李靖在家养病,只需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还以李靖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预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以后,又以“同平章事”为宰相衔号。因仆射按例不加“同平章事”,故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被排挤出宰相之列。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晖春《宰相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宰相制度变革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