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2.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
3. 难度:中等 | |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
4.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
5. 难度:困难 | |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
6. 难度:困难 | |
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 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C. 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 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
|
7. 难度:中等 | |
(题文)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
8. 难度:简单 | |
(题文)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9.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
10.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 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 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赋税制度改革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实行闭关锁国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