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A. 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 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 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 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
2.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
3. 难度:中等 | |
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
4. 难度:中等 | |
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 A. 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B. 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C. 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D. 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
5. 难度:中等 | |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 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
6. 难度:中等 | |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
7. 难度:简单 | |
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A. 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B.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C.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扩大 D.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
8. 难度:中等 | |
弗洛伊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就是说,“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 A. 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 B.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C. 导致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 D. 开启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
9. 难度:简单 | |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A. 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 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 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 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
10. 难度:中等 | |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
11. 难度:中等 | |
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
12. 难度:中等 | |
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进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两汉律令极为烦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司马昭集羊祜、杜预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余字。律与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字。又从今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二六八年,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知所趋避。从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省约到十二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多少减轻些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久经丧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威安其业而乐其事”,自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晋武帝法制改革。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下令逮捕以东条为首的包括珍珠港事件时整个内阁成员的39名战犯嫌疑人。11月17日,日本政府被命令逮捕并移交包括荒木贞夫、本庄繁等11名主要战犯嫌疑人。这些人被认为对1931年、1937年、1941年侵略事件负主要责任,他们和之前已被捕的以及将来被抓捕的那些人将受到国际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这样的认识、坚持这样的立场。从美国的角度看,试想那些战犯如果没有受到正义审判,那么他们统治日本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将难以继续维持,而恰恰是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不仅祸害了邻国,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遭到自己人民的唾弃,才致使他们陷于非正义、不合法的地位。 ——摘编自张郭《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东京审判的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5年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东京审判的重大意义。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经历也说明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已为世人认可。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译作曾专门结集为《古文小品译英》出版,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林氏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林语堂指出,“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中指出:“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摘编自胡玉岩、蒲瑶《林语堂译笔下的古典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翻译家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