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2. 难度:困难 | |
(题文)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
3. 难度:困难 | |
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 A. 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 B. 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分封制度己经遭到破坏 D. 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
|
4. 难度:中等 | |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
5. 难度:中等 | |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
6. 难度:中等 | |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秦朝疆域图,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秦朝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 A. 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B. 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C. 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D. 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
8. 难度:中等 |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
9.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
10. 难度:困难 | |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
11. 难度:简单 | |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12.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
|
13. 难度:中等 |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14. 难度:困难 | |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 A. 秦朝的郡县 B. 西汉的郡国 C. 宋代的路州 D. 元朝的行省
|
15. 难度:简单 | |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 《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 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 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 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B. 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
|
17. 难度:中等 | |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
18. 难度:中等 | |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止准在军机处承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许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特点是 A.人员精干 B.机构简单 C.办事效率高 D.保密性强
|
19. 难度:困难 | |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
20. 难度:中等 | |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根据材料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2.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各自的影响如何? (3)图四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分析图四中地方行政制度的积极影响。
|
23. 难度:困难 | |
材料一(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三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并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四: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指出专制制度下的两对主要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