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此“人”及其“著述”是

A.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C.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下图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艺术家创作的漫画,题为:“马歇尔化国家的关系”。该漫画意在指出马歇尔计划

A. 对共产主义遏制终将失败

B. 加剧了冷战下欧洲的对立

C. 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D. 使西欧国家丧失了自主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题文)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欧洲一体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牛耕技术的普及是在汉代。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 《战国策》中有“以牛田”的记载    B. 《汉书∙食货志》赵过制作耦犁的记载

C. 东汉时期画像砖上的一牛挽犁    D. 陆龟蒙《耒耜经》记载的曲辕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对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表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推动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加速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 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 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帮、会馆促进了市镇经济的产生;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就说过“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况其心利交易,不利颁赐,虽贡厚赉薄,彼亦甘心,而又可以藏富于民,何惮而不为也。”这反映了

A. 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    B. 朝贡贸易中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

C. 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 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关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地位     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促进了物价回升               刺激了生产的复苏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C. 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下图是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的报道。这反映出当时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创新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C. 生产急于求成

D.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C.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 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鳞爪》一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

A. 全盘西化    B. 男女平等

C. 西风东渐    D. 新旧杂陈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876年,爱迪生在门洛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也就是“爱迪生发明工厂”。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是世界上最多的。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 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

C. 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署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标志,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此举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A. 建议政府开拓海外市场

B. 赞扬新政盘活美国经济

C. 呼吁美国应建立极权统治

D. 谴责罗斯福干涉自由经济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 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 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题文)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字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 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再次,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表格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表格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2)表格二与表格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②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1693年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