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中国知识精英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促使这种热潮形成的根源在于这些知识分子 A. 接受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示 B. 受到强烈民族危机感的感召 C. 意识到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D. 受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
2. 难度:中等 | |
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认识到“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他组织人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蓬如洋式”的大船。这表明林则徐 A. 已做好抵御侵略的军事准备 B. 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C. 已经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D. 对清政府的政策极度不满
|
3.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4. 难度:中等 | |
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更好的意见。”这种观点实质上 A. 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B. 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 赞美了洋务运动的政治改革 D. 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
|
5. 难度:中等 | |
(题文)陈旭麓教授认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他旨在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 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B. 是一种极端反动腐朽思想 C. 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 D. 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
|
6. 难度:中等 | |
1875年,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这表明他 A. 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B. 已经超出洋务派的思想认识 C. 片面强调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D. 对清政府本末倒置强烈不满
|
7. 难度:简单 | |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 A. 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 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 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
8. 难度:简单 | |
史学界有人认为,早期维新思潮是在洋务思潮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 都反对改革政治体制 C. 都注重引进西方文化 D. 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
|
9. 难度:简单 | |
(题文)有同学在近代某著作中读到如下内容,该著作的作者最有可能是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士之入议院者。王者往,群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该作者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
10. 难度:中等 | |
“康有为的思想倾向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变化,他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起初是一位理学学者,现在却满腔是对西式政治改革的火一般的激情。”这说明 A. 康有为是一位思想激进并且善变的人 B. 康有为认识到了理学的“虚伪” C. 民族危机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救国热情 D. 中国社会正在被完全西方化
|
11. 难度:简单 |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 A. 它首次冲破了明朝以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B. 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C. 它吻合了当时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 D. 它推动了清政府紧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为近代某时期的著作,曾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该著作( ) A. 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 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 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为某画家在1920年所作的漫画《靠不住的人》,作者意在表明 A. 只有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B. 儒家道德的覆灭已为时不远 C. 北洋军阀政府对中国实行黑暗统治 D. 新文学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
15. 难度:困难 | |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
16. 难度:中等 |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7. 难度:简单 | |
《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Jeunesse”来称呼它。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 A. 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 这本杂志是与法国人合编的 C. 在法租界印刷,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 D. 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
|
18.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 辛亥革命的刺激 B. 西学东渐的发展 C.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
19. 难度:中等 | |
1917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在文章中指出:“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言,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他实际上是在告诫国人 A. 西方文明具有重大缺陷 B.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精华 C. 对待西方文明不要盲从 D. 西方文明出现重大转变
|
20. 难度:中等 |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在近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绝不是因为欣赏他的“贬天子”之说,而是因为他巧妙地用儒家的外衣包住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恭亲王奕开设天文馆的建议,遭到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守旧官员抨击:“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洋教习正途(指透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所损甚大……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时期改革者们对于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人对之作过公平或怀有同情心的考察。他们认为几千年的社会停滞不前,给进步和改革之途留下无数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碍,对于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和对其价值的低估是难免的。这使得儒家学说和民族遗产的许多精华遭到忽视和避而不提。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过于轻信。结果,他们对于西方思想仍是常常含混不清地要么大力提倡,要么全盘否定。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儒学“法家化”的表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倭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对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21. 难度:困难 | |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