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A. 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B. 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C. 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D.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
2. 难度:中等 | |
(题文)下列文字是对古代中国某一政治机构的描述:“………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该机构出现于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
3. 难度:简单 |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4. 难度:中等 |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A. 察举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
5. 难度:简单 | |
《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
6. 难度:简单 | |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蕴涵的观念是 A. 天人合一 B. 天圆地方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皇权至上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机构或官职,在职能权力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有( ) ①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 ②宋朝知州与通判 ③雅典议事会与陪审法庭 ④美国总统与国会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8. 难度:中等 | |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
9. 难度:中等 | |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 B. 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 C. 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D. 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10.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说明 A. 唐代相权过大限制了皇权 B. 明内阁实际架空了皇帝 C. 三省制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唐代政治体现了民主化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矢志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和参知政事等职。其中,相副职,分割其行政权的是 A. 签判 B. 知县 C. 通判 D. 参知政事
|
12. 难度:中等 | |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 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 B. 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 D. 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
14. 难度:中等 | |
(题文)在宁波天一阁展出的一件清代麻布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科举考试中以四书五经为题的科举范文4万余字。据考证,这是当年一个考生在科举考试时用来抄袭的作弊工具,这件坎肩作弊衣是复制品。材料表明: A.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B. 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正优秀人才 C. 考四书五经易产生作弊 D. 科举制并不是完全公平公正的
|
15.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设置十三部刺史分化相权 B. 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 C.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权力 D. 明太祖设置内阁限制宰相权力
|
16. 难度:中等 | |
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 A. 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 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C.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
17. 难度:中等 | |
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皇后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继承皇位的应该是 A. 李建成 B. 李世民 C. 李玄霸 D. 李元吉
|
18. 难度:简单 | |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通判负责监督 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19. 难度:困难 | |
(题文)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 相权得到加强 C.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
2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