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A. 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 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 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 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A. 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 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 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 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A. 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 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 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 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A. 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 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 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 中山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

B. 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

C. 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 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 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 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 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A. 晚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重庆国民政府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题文)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 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 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D. 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 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 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 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题文)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 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 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 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 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A. 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

B. 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C. 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

D. 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A. 生活方式的变化

B. 思想观念的变化

C. 政治制度的变化

D. 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 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 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 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 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变化体现出

A. 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 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 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 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这可以反映出

A. 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 “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

C. 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 “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C.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 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A. 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 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 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 “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 《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 《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 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 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 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 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