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A. 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B. 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C. 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 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 A. 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 《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 C. 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 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
3.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 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 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 察举制开始形成 D. 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
4. 难度:简单 | |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
5. 难度:简单 | |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A. 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
6. 难度:中等 | |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A. 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 推行密折制度 C. 内阁负责行政事物 D. 增加行省数量
|
7.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打击了贵族政治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建立了官僚政治
|
8. 难度:中等 | |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
9. 难度:中等 | |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 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 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
10. 难度:中等 | |
1649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利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这一决议表明英国( ) A. 建立了立宪政体 B. 实现了稳定发展 C. 维护了人民权利 D. 否定了君主专制
|
11. 难度:简单 | |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落实麦迪逊这一主张,美国设置了 A. 总统主持的内阁 B. 联邦最高法院 C. 联邦参议院 D. 两党制政党制度
|
12. 难度:简单 | |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 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B.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13. 难度:中等 | |
1845年,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 A.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 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 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 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
14. 难度:中等 | |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
15. 难度:中等 | |
洪秀全说:“概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这反映出洪秀全( ) A. 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 B. 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 C. 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 D. 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A. 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 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 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
17. 难度:简单 | |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 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 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 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 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
18. 难度:中等 | |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 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B. 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 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 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
19. 难度:中等 | |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 )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
20. 难度:中等 | |
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 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 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
21. 难度:中等 | |
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 A. 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 B. 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 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 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
22. 难度:中等 | |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 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
23. 难度:简单 | |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 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
24. 难度:简单 | |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A. 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 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C. 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D. 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
25. 难度:简单 | |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发了 ( )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 C. “柏林墙”危机 D. 古巴导弹危机
|
26.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目的”的是 A. 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扶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2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 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 自身实力的削弱 B. 冷战对抗的需要 C. 经济危机的困扰 D. 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
28. 难度:简单 | |
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 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 B. 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 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 D. 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
29. 难度:简单 | |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 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 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 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 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
3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社会政局动荡 D.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31. 难度:简单 | |
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A. 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 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 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 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
32. 难度:中等 | |
中唐诗人王建有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晓彻闻。”晚唐薛逢也写有“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泊香满怀”的诗句。这些诗句说明当时唐朝 (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南方的都市很繁华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已经出现夜市生活
|
33. 难度:简单 | |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34. 难度:简单 | |
“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A. 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 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 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 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
35. 难度:简单 | |
“现在英国强调的是贸易货栈和战略基地,而非17世纪那样的殖民拓殖。”这与谢尔本勋爵在1782年所讲的“我们贸易优先于统治”是吻合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自由主义贸易思想得到贯彻 B. 海外扩张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撑 C. 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加深 D. 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
36. 难度:简单 | |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 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
37. 难度:简单 | |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A.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B.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 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
38. 难度:简单 | |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 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C. 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 D. 注重民间资本的大量引入
|
39. 难度:中等 |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 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B. 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 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 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40. 难度:简单 | |
《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里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类关卡过去大约有500个。”这些“进步” ( ) A. 说明交通建设发展最快 B. 表明中国关税实现自主 C.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繁荣 D. 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4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这一现象说明 A. 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 B. 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 C. 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 D.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
|
42. 难度:简单 | |
“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A. 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 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 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
43. 难度:简单 | |
1957年,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表明( ) A. 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B. 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D. 我国通过“大跃进”实现了工业化
|
44. 难度:中等 |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46. 难度:中等 | |
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B.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C. 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
47. 难度:简单 |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48. 难度:困难 | |
1932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与建设工程法,将复兴金融公司的资金从20亿美元增加为38亿美元,并允许它向州、市贷款,用于救济、以工代赈和自负盈亏的建筑计划等。这些措施 ( ) A. 是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表现 B.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C. 是自由放任政策的表现 D. 使美国经济形势出现好转
|
49. 难度:简单 |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
50. 难度:简单 | |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 A. 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 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 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 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
51. 难度:困难 | |
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 A. 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D. 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
52. 难度:中等 | |
(俄)普列汉诺夫说:“我们社会主义者确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那时候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俄国来说,这是比较遥远的未来的事。”材料主要说明 ( ) A. 俄国的民主革命保留了大量残余 B.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物质条件 C. 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很多偶然性 D.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
53. 难度:简单 | |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54. 难度:中等 | |
“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列宁的这些言论表明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B. 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宣告失败 C. 列宁认识到商业的积极性并为我所用 D. 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苏俄国情不符
|
55. 难度:中等 | |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 ( ) A.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实行 B.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 表明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D. 实质是全面实行私有制经济
|
56. 难度:中等 | |
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A.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
57. 难度:简单 | |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 A. 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D.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
58. 难度:简单 | |
(题文)1990年3月14日,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宪法,将其中第六条“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修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意味着苏联( ) A. 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B. 人民将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C.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否定 D. 效仿西方走议会民主的道路
|
59. 难度:简单 | |
1945年世界银行成立之初,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而美国就占有35%的投票权份额。2010年世行投票权作了最新修订,与2004年相比,美国仍为15.85%,中国由2.77%提高到4.42%,发达国家整体投票权下降了3.13%,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世行投票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美国以绝对经济实力控制着世行 B. 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有效挑战 C. 折射出世界经济政治版图的变化 D. 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
60. 难度:简单 | |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 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 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 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 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
6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 “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 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
62. 难度:简单 | |
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这表明( ) A. 区域化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 B. 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 C. WTO与区域经济集团目标一致 D. 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
|
63. 难度:简单 |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 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64. 难度:中等 | |
欧盟东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南下”战略,即建立横跨亚、非、欧的欧洲——地中海经济区,以北美自贸区为基础建立的美洲自贸区,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召开的亚欧会议。这些现象突出表明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的( ) A. 开放性发展趋势 B. 洲域集团化趋势 C. 超差异性合作趋势 D. 去意识形态化趋势
|
65. 难度:困难 | |
马特拉认为:“(当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新模式激发经济、文化和社会、国家和社会群体等环节的逐渐脱离。”马特拉在强调 ( ) A. 全球化造成全球两极分化 B. 市场经济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 全球化应该遭到彻底否定 D. 全球化造成各国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
6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6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巩固和完善其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建设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