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 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 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 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 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
2. 难度:中等 | |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3. 难度:困难 | |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
4.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
6. 难度:困难 |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
7. 难度:简单 | |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8. 难度:中等 | |
“此次(占领北京与上次)大为不同,为时长达十二个月,米取报复丨生的、有系统的枪杀》”日本人植松良二现场报道说:“街市毁失十之二三,妇女任人凌辱。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金银珠玉自不必言,此外书画'古董……所获均属不少。……城中各处朝衣朝冠之男尸,凤冠霞帔、补服、红裙之女尸,触目皆是。”此处描述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难度:中等 | |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 《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 《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日本要这么多赔款,肯定又要加税了,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B. 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 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 D. 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
11. 难度:困难 | |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
12. 难度:中等 | |
探究题。 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赔款为4.5亿两,年息4厘,39年还清,本息共计9亿8200余万两。这笔赔款,历经变故。 材料一 列强在中国对庚款的清偿期间,当中外币的汇率以至于其本国币值有变动时,以为不利于己,或谋求增加实际清偿量。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都委曲忍让,终使它们的图谋都获得逞。关于庚赔,当时所说和后人研究,都作赔款正本多少、利率多少、期限如可、预计本利合计为银9.8亿余两。但实际上,加上汇率的变数,说作预计偿付量约达11亿两而不是9.8亿两,该更符合实际。 ——摘编自宓汝成《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结算》 材料二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但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几天后,美国正式通中国驻美公使,退款从1909年1月日实行。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47人,于10月份赴美。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达1000多人。同时,美国人还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学校,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摘编自余育国《庚子赔款与退款的国际交涉内情》 材料三 美国退款,在各国引起反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参战的胜利国之一,要求各国放弃庚款未还部分。1923年12月22日英国通知中国,英国将退还庚款,作为中英两国共同利益之用。法国、比利时也在1925年订立中法、中比协定退还庚款。荷兰在1926年将庚款退还中国,指定65%用于水利事业,35%用于文化事业。意大利在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中国历年支付庚款的实际数目,共计668661220两。 ——摘编自苏黎明《庚子赔款的四次变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庚子赔款”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1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了一幅题为《去北京》的漫画,漫画中一个全副式装的日本武士对身后的一群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土说“去北京”。此漫画说明 A. 日本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鼓动者 B.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C. 日本诱导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D. 列强瓜分中国是日本首先发动的
|
14. 难度:中等 | |
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15. 难度:简单 | |
威海卫战役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享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说:“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据此可知,清王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制度腐败 B. 军纪松弛 C. 指指挥不当 D. 军备落后
|
16. 难度:简单 | |
“宁可使中夏(指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近代中国与此类似的言论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扶清灭洋” D. “东洋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玩”
|
1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不同是 A. 割地的面积 B. 赔款的数额 C. 开放的口岸 D. 列强办厂的特权
|
18. 难度:简单 | |
《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19. 难度:中等 | |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 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 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 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
20. 难度:中等 | |
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民变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为摊派《辛丑条约》赔款而直接增加在民众头上的捐税至少有60多种。群众性的抵抗拆迁民房、抵抗铁路征地等层出不穷。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是民变积累引起的改朝换代 B.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C.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结果 D.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