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2课 汉代儒学 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继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犹豫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A. 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C. 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 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 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需术”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夫之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政治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大一统”的主张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天人感应”学说

D. “三纲五常”学说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 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 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 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 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的“受鬻法”规定,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一石粟米。汉成帝时,又将这种待遇的年龄降到七十岁。汉高祖曾下诏说,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也要求每年年初要派人慰问老人,赐予布帛酒肉,认为这样才能给天下子孙树立榜样。《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

——据赵凯《良举善政下,汉代老人缘何不幸福》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尊老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价。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儒家思想孕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