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
2. 难度:中等 | |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
3. 难度:简单 |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 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 C. 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 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4.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省份。这表明 A. 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 B. 辛亥革命的时机趋于成熟 C. 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
5. 难度:中等 | |
1912年,同盟会会员陈时募捐银元3.9万元,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取“振兴中华”之意。陈时自述其办学动机是:“民国成立,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要图。”在其校歌中又说:“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达材成德,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据此可知,中华大学的创建
A. 为辛亥革命储备人才 B. 将教育与爱国相结合 C. 以开启民智作为目标 D. 引领了民间力量办学
|
6.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7. 难度:中等 |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剪断一些枝叶”的表现之一是建立近代企业 B. “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 “树墩还在”指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五四运动是“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表现
|
8.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 A. 《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 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 D. 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
|
9. 难度:简单 | |
《郑超麟回忆录》中说:“今人不满意于辛亥革命,认为革得不彻底。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不是照样统治着中国?可是现在,七十多年以后,回顾看看,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形式上、称谓上的改变,孕育着后来实质上的改变”。作者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B.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C. 辛亥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D.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
10.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说: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算革命党。但主义虽算不同,手段却有小小差异。一派注重种族革命,说是只要把满洲人撵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是把民治机关建设起来,不愁满洲人不跑。两派人各自进行,表面上虽象是分歧,目的总是归着到一点。此处梁启超要说明的是辛亥革命 A. 成功的原因 B. 失败的原因 C. 发生的背景 D. 蕴含的启示
|
11. 难度:中等 |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C.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D. 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
12. 难度:简单 | |
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 A. 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 经历时帝制的腐朽 C. 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D. 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14.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 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 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
15.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从今以后,任凭他那种导--歌美咧,独占明,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平做不到。任凭什么...者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 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中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C. 推动了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D. 其爆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6.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上述材料应出自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7. 难度:困难 | |
在制订《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A. 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 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
1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中书、门下两省的职能。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