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
2. 难度:中等 |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
3. 难度:中等 | |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 它主张“仁政” B. 它主张“天人感应” C. 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术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4. 难度:中等 |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该观点的提出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董仲舒
|
5. 难度:中等 | |
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读下边漫画,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关于太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B. 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D. 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
6.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
7. 难度:中等 | |||||||||
(题文)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
8.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这是因为它 A. 契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在根本上代表民众利益 C. 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D.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9. 难度:中等 | |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切考诸试篇”,采取了弥封(糊名)、眷录等措施,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 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B. 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C.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