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
2. 难度:简单 |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
3. 难度:中等 | |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4. 难度:中等 | |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
5.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
6. 难度:简单 |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7. 难度:简单 |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
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并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A.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 C.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D.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
9.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 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 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D. 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
10.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11. 难度:中等 |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 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D. 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
12. 难度:简单 | |
(题文)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
13. 难度:简单 | |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 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 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 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 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
15. 难度:简单 | |
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此观点依据的史实可能是( ) A. 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B. 其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D. 当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堕落为洋人朝廷
|
16. 难度:简单 | |
“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国共第二次合作
|
17. 难度:中等 | |
(题文)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
18. 难度:中等 | |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
1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14年至1937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元)。这说明
A. 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缓慢 B.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政府不重视农业科技发展 D. 长期战乱导致了农业生产衰退
|
2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 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 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 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情况,这反映了 A. 所有制改造的完成 B. 服务于过渡时期中心任务 C. 国民经济恢复成就巨大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
22. 难度:中等 | |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
23. 难度:中等 | |
(题文)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竟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 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 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
24. 难度:困难 | |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