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终养”是指古人辞官奉养父母至祖父母寿终。据载,乾隆年间谕令,既不迎养、又不呈请终养年迈父母的官员,定以处分。该谕令所蕴含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军机处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
3. 难度:中等 | |
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
4. 难度:简单 | |
(题文)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 柳永 B. 苏轼 C. 辛弃疾 D. 关汉卿
|
5. 难度:中等 | |
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④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
7. 难度:简单 | |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重庆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重庆设立租界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
8. 难度:中等 | |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A. 19世纪初期 B. 19世纪晚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中期
|
9.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 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提倡民主和科学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
11. 难度:中等 |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A. 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 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 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
1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A. 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 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C. 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 “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
13. 难度:简单 | |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哪幅地图所示战役发生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 A. B. C. D.
|
15. 难度:中等 | |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香港回归祖国 ④澳门回归祖国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②③④①
|
16. 难度:中等 | |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A.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1955年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 农业合作社 B. 人民公社制度 C. 农村乡镇企业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8. 难度:中等 | |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 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 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 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D.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公民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通过抽签担任所有官职 B. 参加公民大会 C. 参选“五百人会议” D. 参政并领取政府津贴
|
20. 难度:简单 | |
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A. 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 推行标准化生产 C. 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 创制水力织布机
|
22.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某课学习小结的部分内容。该课的主题应该是 A. 走向整体的世界 B. 马克思主义诞生 C.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D. 欧洲中心格局的建立
|
23.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 “铁幕”演说的发表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
24. 难度:中等 | |
(题文)下图所示空客机的零部件由多国生产,这能反映 A. 北约组织的扩大 B. 欧洲统一货币的诞生 C.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 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
25.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C. 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通过的“公平劳动标准法令”……规定了最低工资额和最高工时数。…… 1939年和以后修正过的“1935年社会安全法令”……规定推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其他福利。 ——哈罗德·福克讷《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写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强政府,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要强政府还是弱政府,而在于它在何时何地应当强化或弱化。 ——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 (2)结合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政策或模式,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