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2. 难度:困难 | |
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
3. 难度:困难 | |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
4. 难度:困难 | |
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5. 难度:困难 | |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
6. 难度:困难 | |
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 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 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
7. 难度:简单 | |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曾以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思想文化闻名于世。下列有关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智者学派的兴起 B. 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民主政治的确立 C. 智者学派的兴起→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 D. 民主政治的确立→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
|
8. 难度:简单 | |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标志着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D.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9. 难度:简单 | |
云南一位村长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你得对百姓负责。”他的话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10. 难度:困难 | |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只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
11. 难度:中等 | |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该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 ) A. 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 C. 这18户农民已经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以进行土地买卖 D.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
12. 难度:中等 | |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
13. 难度:中等 | |
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
|
14. 难度:简单 | |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利,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是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即可得。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削弱了教会教皇的势利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15.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A. 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 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16. 难度:困难 | |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
17. 难度:简单 | |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 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D. 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
18. 难度:简单 | |
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英国诸如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B、贵族式的绅士风度盛行 C、极力追捧东方的生活方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
19. 难度:简单 |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 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 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20.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
21.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詹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废除以后有什么影响。 (4)依据材料四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徤、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3.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初,北方有两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即突厥和吐谷浑。其对隋政权有一定的威胁,时常侵犯隋境……隋文帝主要是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改革,要点是改革府兵的组织系统和兵役制度两个方面。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府兵家属不再跟随府兵调动而流离无定。这样,“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张华腾、张先昌《中华上下五千年》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24. 难度:中等 | |
(题文)(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