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毕业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 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 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D.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A.注重推广儒家思想扩大文化影响

B.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

C.旨在加强海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D.范围狭窄局限于周边临近国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他认为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当时,船队返航至佛得角群岛时,发现船上的日期是7月8日星期三,岸上却是7月9日星期四。他们回国向皇帝和教皇汇报,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探讨,逐渐揭开了时差之谜。”材料中的“他们”是

A.迪亚士船队

B.达·伽马船队

C.哥伦布船队

D.麦哲伦船队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一品确察各自发展的历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B.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C.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D.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天津开埠以前,西北和蒙古地区的羊毛除了制成毛毡以外,其余的都用来沤粪,而大量的骆驼毛,则全部扔掉,任其随风飘扬。至于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可是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天津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和草帽辫的出口口岸。材料反映出

A.北方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天津开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C.天津因港而兴发展为商业大都会

D.北方内陆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

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

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24年前,一次海战击碎了中华民族自强求富的梦想,从此山河破碎,国将不国:70年前,预告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一支新生的人民海军诞生,结束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下图中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B.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我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了

20世纪80年代

29场

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

国内冲突:10场,占34%

1990—1994年

18场

国与国之间:3场,占17%

国内冲突:15场,占83%

 

 

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

B.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

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

D.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为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外交活动中引用的传统名言金句,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3年

博鳌亚洲论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年

金砖会议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中国传统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中国”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她是我们共同的名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周早期青铜嚣“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在新建成的东都成周(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义民”(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由此统治民众)一句,是“中国”一词作为词组出现的最早的见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中国”一词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地域范围。

材料二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苟天常乱于上,地理易于下,人道悖于中国,不为中国矣。

——北宋·石介《中国论》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中国”一词内涵的解读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第一条: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第三条: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第五条: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第六条: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3)材料三出自哪一历史文献?这些条款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文献对中国的意义何在?

材料四  很多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又要讨论“何为中国”?……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4)依据材料四,当代中国为何要加强国家认同?综上,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国家认同?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

(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着个体成长成才,也关乎着国家发展进步、民族精神气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此时”“人们的人生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在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韩震《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25年5月《中国青年》收到一封署名“准阴儿”的读者来画,询问恽代英“怎样打破灰色的人生”。这位读者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信中提到因为家庭的变化、教会学校的强迫、身体较弱、社会的黑暗、国家的危亡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走到厌世的路,“人生愈觉变成灰色了”,像是一只小船在大洋飘泊,不知将来作何归宿?恽代英(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回答是,你不愿居此悲苦之境,“要去设法应付他,去做一个改革社会国家与打倒帝国主义的人”。而且要结交一些勇敢的朋友,与他们结伴前进,“你若能研究得到一种信念,知道国家社会一定是可以改造的,那譬如你在黑暗中间见了灯光”,灰色人生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致治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人生观变得迷茫、厌世的原因。恽代英的回答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流行对近代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