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一改晚商早周时期厚重典雅的风格转为简洁朴素;饕餮纹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写实性较强的风鸟纹和简练的重环纹。这反映出 A. 周代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 B. 周代审美标准的变化 C. 周人质朴尚文和注重人事 D. 青铜器注重实用功能
|
2.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A. 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 D. 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
3. 难度:中等 | |
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 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 C. 儒家主导三教融合 D. 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
|
4. 难度:中等 | |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 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 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 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
5.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耻,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佳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区域市场
|
6. 难度:中等 | |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
7.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 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进步思想的影响
|
8. 难度:中等 |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
9. 难度:中等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山 A. 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B. 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10. 难度:中等 | |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认为 A.新文化运动方向已转移 B.科学对民主有奠基作用 C.科学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D.民主须与科学相互结合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
12. 难度:简单 | |
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
13. 难度:中等 | |
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柱状图。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A. 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C.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国情
|
15. 难度:中等 | |
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
17.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城邦主张“用体育锻炼出儿童健美的体格;用美育发展儿童的行为美、语言美;用德育剔除儿童心中的邪念,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用智育使儿童获得真正有用的学问,成为身心既美且善,和谐发展的人。”该教育理念 A. 维护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提高了雅典所有民众的文化素养 C. 抑制了公民个人自由意识 D. 反映了民主政治对公民素养的要求
|
18.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
19. 难度:困难 | |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20. 难度:中等 | |
“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如果得不到贷款,工厂的扩大或现代化往往就无法实现。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说明 A.金融家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B.垄断资本获得发展 C.工业资本代替了金融资本 D.资本主义性质改变
|
21. 难度:中等 | |
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A. 宪政制度的完善 B. 征税程序严格化 C. 否定了议会至上 D. 税收立法民主化
|
22. 难度:中等 | |
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A.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C.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D.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
23. 难度:中等 | |
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
24. 难度:中等 |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 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启蒙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的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为、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 ——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摘編自(英)考特《简明英囯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 ——摘编自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特点及形成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如图反映了这一规律。 根据材料,请先在上图所示四个历史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事件,然后解释这些历史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 1951年6月,在台湾稳定了阵脚的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 条例的核心为佃农对地主缴纳的地租,以全年收获量的37.5%为上限。同时公布相关法律,规定要签订书面佃耕契约、延长契约期间、限制佃耕地的收回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地的“正产物”是指稻米、甘薯等,以1947、1948年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而非依每年收获量的37.5%重新计算。台湾土地改革政策是一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部分转往官方。三七五减租之后,大部分地主因为害怕受处分,于是主动与佃农签约,只要佃农耕作若干时期,该田地便属于佃农,不必再缴租。而政府方面为了补偿地主,以向其盐、纸、农林、工矿这四大国业股票作为补偿。地主除了获得股票、债券作为补偿外还能保有部分土地,不会一无所有,消除了地主暴力反抗的风险。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也有余钱可存款。 ——摘编自孔夫子旧书网《揭秘台湾“三七五”减租》 (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三七五”减租实施的背景及“三七五”减租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七五”减租的影响。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
30.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从东汉末年到宋代,在民间社会已完成了华佗从人到神的塑造过程。唐宋时期华佗庙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华佗信仰的形成,而明清时期则是华佗信仰的高峰期,人们对华佗的乡土认可,使得华佗信仰主要集中在华佗生前活动的淮河流域。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使得原本富饶的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各方面迅速衰败。贫穷、灾害和疾病成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常态。医疗资源的缺失使民众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明清时期的淮河流域是著名的药材之乡,而华佗信仰不仅为药材市场提供历史渊源和招牌效应,而且民间流传的华佗药方和炮制方法也为药材的生产提供了指导,同时华佗庙会也为药材的交易提供了契机。华佗信仰不仅在医学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在深层意义上也满足了人们对正统与正义的追求与信仰。 ——摘编自张雷《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淮河流域华佗信仰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间华佗信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