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 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 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C. 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D. 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 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机器开采

手工开采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1873

2.6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9

8.0

 

 

如表说明近代中国

A.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经济近代性因素缓慢发展

C.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辛亥革命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古希腊人体雕塑经历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一变化说明古代希腊

A.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崇尚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C.人的价值受到推崇              D.艺术表现手法过于浮夸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商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C.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D.君主立宪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玛奇(牧师)著有《量子神学》一书,力图用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量子力学来阐释神学。他们常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西方,科学和宗教已经融为一体

B.某些宗教观念影响到了科学领域

C.科学观点也被引入到宗教领域

D.宗教面临着来自科学的威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如图是一幅有关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从画中可以看到,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这反映出,德国

A.工业实力领先世界 B.时间观念意识淡薄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民主体制不够健全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人。1858年,参加童生试未中,赴上海学习经商。次年入洋行工作,充任买办,后积累大量资金,入股洋务民用企业。1882年,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其间,逐渐产生维新思想,并于1891年基本完成《盛世危言》一书。辛亥革命后,混乱动荡的政局使他的改良思想屡次受挫,遂倾主要精力办教育。他主张广设学校,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既有观念。郑观应注重家风家训,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要求把德行为上、慈善为怀的家风传承下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提了一个近代国人追求进步的案例,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就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对新式币制种类、重量、成色等做了具休规定;用铜元取代制钱为辅币,在天津设立国家制币总厂,银元、铜元的铸造权归中央掌管;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组建大清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了《银行通行则例》《储蓄银行则例》《殖业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等一系列金融法规。

—摘编自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

(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摘编自羌建《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