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物质 C.正常情况下,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DNA结构一定相同,数量也一定相同 D.正常情况下,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DNA结构一定相同,数量可能不同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C.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都是自由组合的
|
3. 难度:中等 | |
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2︰1 B.9︰3︰3︰1 C.4︰2︰2︰1 D.1︰1︰1︰1
|
4. 难度:中等 | |
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⑩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若图一的③中A占23%,U占25%,则相应DNA片段中A占48% C.图二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⑬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正常情况下图三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⑪⑭过程
|
5. 难度:中等 | |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如图所示的图像中,属于该种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I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II-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
7. 难度:中等 | |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这些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乙是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甲、乙两过程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B.甲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C.催化甲、乙两过程的酶1、酶2、酶3是相同的 D.图丙中含有2种单糖、5种碱基、5种核苷酸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不抗锈病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小麦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 D.用离体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为 A.DNA连接酶、限制酶、解旋酶 B.限制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限制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D.解旋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
11. 难度:中等 | |
优生优育关系到国家人口的整体质量,也是每个家庭的自身需求,下列采取的优生措施正确的是 A.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B.杜绝有先天性缺陷的胎儿的根本措施是禁止近亲结婚 C.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D.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
12. 难度:中等 | |
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的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⑥和⑨植株的染色体组数目不相同 D.由③到⑨过程称为花药离体培养
|
13. 难度:中等 |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A.②④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
|
14. 难度:中等 | |
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杂交,三对性状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则子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 A.1/4 B.3/8 C.3/4 D.5/8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
16. 难度:困难 | |
如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II5和III11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II7不带致病基因,则III1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1 C.若II7带致病基因,则III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3 D.若II3不带致病基因,II7带致病基因,III9和III10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18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氧气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激素 ④激素、细胞内液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19. 难度:中等 | |
肺泡中的O2被运输到组织细胞中并被利用消耗,一共穿过了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A.8层 B.8层 C.9层 D.11层
|
20.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予a点一定刺激时,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向左偏转,乙向右偏转 D.甲向左偏转,乙不偏转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a传至b的过程中,①膜外电流方向是a→b C.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N的兴奋
|
22.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
23. 难度:中等 | |
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的双重调节 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 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
|
24. 难度:中等 | |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表示的器官是心脏 B.Ⅱ表示的器官是小肠,①表示消化吸收的过程 C.Ⅲ表示的器官是肾脏,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
25. 难度:中等 | |
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了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A.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B.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C.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D.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
26. 难度:中等 | |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 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 C.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D.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
27. 难度:中等 | |
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B.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一定能成功表达
|
28.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处给一个刺激,效应器中的肌肉会收缩 B.b处的名称是突触,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C.a所示的结构,在反射弧中叫做传入神经 D.这个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组成
|
29. 难度:困难 | |
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形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A.白眼雄果蝇占1/4 B.红眼雌果蝇占1/4 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
30. 难度:中等 | |
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下丘脑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B.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的内分泌腺一定是胰岛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①⑦分别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
31. 难度:中等 | |
(8分)下图甲、乙、丙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段上升的原因相同,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时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数目之比为_____ ___;在减数分裂中,处于图甲bc段的细胞中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含有同源染色体。 (3)图甲、丙中,cd段下降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在de段时,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可能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
32. 难度:中等 | |
(9分)如图表示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引起纤维素酶的形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诱导纤维素酶形成是通过直接调节基因表达的________过程而实现的。 (2)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②进入细胞质需要通过________(细胞结构)。 (3)纤维素酶在[ ]________中合成,随后在[ ]________加工,最后又经[ ]________再加工和包装。 (4)在①~⑤中,哪些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____________(填序号) (5)该图表明基因控制果实成熟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而实现的。另外,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控制_____ ___直接影响性状。
|
33. 难度:困难 | |
(11分)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
|
34. 难度:困难 | |
(7分)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____,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F2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 (2)过程⑤常采_ _ ___的方法得到Ab幼体,再利用 ___处理得到AAbb植株。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 ________,过程⑤⑥应用的遗传学原理为____________。 (3)过程⑦的育种方式是____ ______,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 。
|
35. 难度:中等 | |
(11分)Ⅰ.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典型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的功能。 (2)若Y细胞代表甲状腺细胞,物质甲就是 _____;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乙的分泌量________,此调节过程为_____ ___调节。 (3)血糖浓度上升会导致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兴奋并进行神经调节,使Z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多,Z表示________细胞。 (4)若刺激A点,则图中的灵敏电流计偏转______次。
|
36. 难度:中等 | |
Ⅱ.血液中含有钙,它与血液凝固有关,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可阻止血液凝固。(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 (1)探究的问题: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 (2)作出的假设: (3)材料器具:试管架,试管2支,标签2张,新鲜动物血液,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等 (4)实验步骤: 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 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乙试管中 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ml,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并轻轻振荡,然后将试管静置与试管架上。 ④15分钟后,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 ,乙试管中的血液 。 (5)实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