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B. 两种细胞的细胞核中都存在着染色体 C. 二者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边界为核膜 D. 二者的细胞膜外面都存在着细胞壁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细胞组成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B. 细胞中C、H、O、N的含量最多 C. 多糖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D.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R基不同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B.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中的H分别来源于氨基和羧基 C. 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时,蛋白质的功能不受影响 D.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
4. 难度:中等 | |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A. 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 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都含有游离的羧基和氨基 D. 都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应分别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中 B. 双缩脲试剂与样液中的蛋白质作用后产生紫色反应 C. 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RNA与甲基绿结合 D. 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薄片脂肪将被染成红色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和RNA含的五碳糖相同而碱基组成不同 B.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C. 一些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极其重要 D. 组成脂肪的化学元素除C、H、O外还有P、N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功能的复决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及数量 B. 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之间都可通过囊泡来进行转化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 连接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研究细胞显微结构及功能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健那绿染色口腔上皮细胞时一般先用盐酸处理细胞 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绿体时可观察到类囊体薄膜 C.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常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 D.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体积将变小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经主动运输跨膜运输物质时需线粒体提供ATP B. 膜的组成成分可由囊泡从内质网转移至高尔基体上 C. 生物膜与生物体内信息传递有关而与能量转换无关 D. 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但细胞代谢不受其控制
|
10. 难度:困难 | |
如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 方式b的转运速率可能不受细胞呼吸的影响 B. 方式b的最大运转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C. 乙醇分子是通过方式a来进行跨膜运输的 D.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种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细胞的方式为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作用
|
12.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 B. 内膜上含有的酶能催化丙酮酸的分解 C. 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少 D. 线粒体通过氧化分解葡萄糖生成大量ATP
|
13. 难度:中等 | |
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 唾液淀粉酶经过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 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 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B. 细胞所需的ATP都是在线粒体中合成的 C. 动植物生成ATP的途径是完全相同的 D. 光反应所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替代澄淸的石灰水来检测酒精的生成 B. 通入的空气需先经NaOH溶液处理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CO2 C. 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都将变为灰绿色 D. 实验证明了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成CO2和酒精
|
16. 难度:困难 | |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完全不同 B.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全部来自葡萄糖 C. 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比无氧呼吸多 D. 剧烈运动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引起肌肉酸胀
|
17. 难度:中等 | |
下图表示利用新鲜菠菜绿叶进行的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纸层析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原因是研磨时没加入无水乙醇 B. 产生该实骏结果的原因是研磨时没加入碳酸钙 C. 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四种色素中左边两种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
18. 难度:困难 | |
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B. 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C. 三种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积累的有机物最多的是d2浓度 D. d1浓度下蓝藻细胞的光合速率与d3浓度下的光合速率不等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恩格尔曼的实验只能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鲁宾和卡门利用H218O验证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 萨克斯实验过程中将绿叶置于暗处的目的是消耗有机物 D. 卡尔文的实验探明了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化途径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类囊体薄膜上只分布着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 B. 叶绿体的内膜上也分布着光合作用相关的酶 C. 叶绿体中ADP可从基质转移至类囊体薄膜上 D. 叶绿体的内膜和类囊体薄膜扩大了受光面积
|
21. 难度:中等 | |
采摘后的香蕉果实在自然成熟过程中,淀粉、葡萄糖的含量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区分淀粉溶液与葡萄糖溶液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香蕉细胞内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的三个阶段依次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2)由图分析,果实采摘后10〜15天葡萄糖含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 (3)香蕉细胞内的C元素主要来自于外界的_______,该化合物参与光合作用的____过程,该过程在夜间无法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22. 难度:困难 | |
人体肾脏内,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管腔时,肾小管担负着对原尿中有用成分的重吸收的作用。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 (1)由图示可知,肾小管管腔内原尿中的氨基酸被吸收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方式是_______,再从细胞内排到组织液中的方式是_______。 (2)Na+由肾小管管腔吸收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再从细胞内排到组织液中的共通性是_________。 (3)经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排到组织液的方式为被动运输,而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相当,则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为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某种淡水鱼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探究实验中,用从该种鱼消化道中所提取到的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干酪素(底物),温度保持25℃,pH保持在最适值(8.00),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可用_____试剂鉴定。 (2)在140分钟,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若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则曲线变成水平所需时间___________。 (4)若胰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2逐渐升高到10,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______,原因是________。
|
24. 难度:困难 | |
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甲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适宜且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_______的吸收量。 ⑵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_____,该物质的去向是________。 ⑶由图甲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根据图乙推断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
|
25. 难度:困难 | |
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0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⑴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____;主要原因是_____,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通过检测______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⑵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上述实验中应称取等量的______品种且成熟度_____的蓝莓果实来进行实验。 ⑶两种温度下,60h后CO2的生成速率都基本稳定,其原因是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