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5月综合练习(二模)理综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

B.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C.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 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持续频繁的撞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用某种频率的光照射锌板时,锌板能发射出光电子。为了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下列办法可行的是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B. 增加入射光的照射时间

C. 用波长更长的入射光照射锌板

D. 用频率更高的入射光照射锌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静止在地面上。重力加速度为g。关于物块的受力情况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块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

B. 物块所受支持力大小为mgtanθ

C. 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

D. 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1、2、3、4……是某绳(可认为是均匀介质)上一系列等间距的质点。开始时绳处于水平方向,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2、3、4……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已知t=0时,质点1开始向下运动,经过二分之一周期,质点9开始运动。则在二分之一周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3向上运动

B. 质点5所受回复力为零

C. 质点6的加速度向下

D. 质点9的振幅为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P、Q水平放置,上极板带正电,下极板带负电;板间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一个带电粒子在两板间沿虚线所示路径做匀速直线运动。粒子通过两平行板后从O点垂直进入另一个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周期后打在挡板MN上的A点。不计粒子重力。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此粒子一定带正电

B. P、Q间的磁场一定垂直纸面向里

C. 若另一个带电粒子也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一定与该粒子具有相同的荷质比

D. 若另一个带电粒子也能沿相同的轨迹运动,则它一定与该粒子具有相同的荷质比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理论上可以证明,天体的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的 倍,这个关系对于天体普遍适用。若某黑洞的半径约为45km,逃逸速度可近似认为是真空中光速。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真空中光速c=3×108m/s。根据以上数据,估算此黑洞质量的数量级约为

A. 1031 kg    B. 1028 kg    C. 1023 kg    D. 1022 kg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验证两个小球在水平轨道末端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入射小球质量为,被碰小球质量为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多次从倾斜轨道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并记下此位置距O点的距离。然后把被碰小球静止于水平轨道末端,再将入射小球从倾斜轨道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撞,多次重复此过程,并分别找到它们平均落点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要求两小球半径相等,且满足m1<m2

B. 实验中要求倾斜轨道必须光滑

C. 如果等式成立,可验证两小球碰撞过程动量守恒

D. 如果等式成立,可验证两小球发生的是弹性碰撞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是某电路的示意图,虚线框内是超导限流器。超导限流器是一种短路故障电流限制装置,它由超导部件和限流电阻并联组成。当通过超导部件的电流大于其临界电流IC时,超导部件由超导态(可认为电阻为零)转变为正常态(可认为是一个纯电阻),以此来限制故障电流。超导部件正常态电阻R1=6Ω,临界电流IC=0.6A,限流电阻R2=12Ω,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电源电动势E=6V,内阻忽略不计,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当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L的电流为0.5A

B. 当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R2的电流为0.5A

C. 当灯泡L发生故障短路时,通过R1的电流为1A

D. 当灯泡L发生故障短路时,通过R2的电流为0.5A

 

二、实验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某同学利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测定红光的波长。已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并将该条纹记为第1亮条纹,其示数如图所示,此时的示数为________mm。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5亮条纹的中心对齐,读出示数,并计算第5亮条纹与第1亮条纹的中心线间距离为Δx。由此可得该红光的波长表达式为_______(用字母表达)。

(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同学们在实验中,都将砂和小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通过改变小桶中砂的质量改变拉力。为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

下列器材中不必要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低压交流电源   

B.秒表   

C.天平(含砝码)   

D.刻度尺     

下列实验操作中,哪些是正确的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每次实验,都要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平衡摩擦力时,将悬挂小桶的细线系在小车上

D.平衡摩擦力时,让小车后面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图乙是某同学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ABC为三个相邻的计数点,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AB间的距离为x1AC间的距离为x2,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用字母表达)。

图丙是小刚和小芳两位同学在保证小车质量一定时,分别以砂和小桶的总重力mg为横坐标,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为纵坐标,利用各自实验数据作出的amg图像。

a.由小刚的图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_________

b.小芳与小刚的图像有较大差异,既不过原点,又发生了弯曲,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图像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B.图像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

C.图像发生弯曲,可能是砂和小桶的质量过大

D.图像发生弯曲,可能是小车的质量过大

⑤正确平衡摩擦力后,小组中一位同学保持砂和小桶总重力mg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改变小车质量,进行实验并得到实验数据。处理数据时,他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出M关系图像,示意图如图丁所示,发现图线在纵轴上有截距(设为b)。该同学进行思考后预测:若将砂和小桶总重力换成另一定值(mmg,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再作出M图像。两次图像的斜率不同,但截距相同均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请通过推导说明该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_______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0.5kg的小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的A点,小物块以v0=9m/s的初速度从A点沿AB方向运动,与墙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前瞬间的速度v1=7m/s,碰后以v2=6m/s反向运动直至静止。已知小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2,取g=10m/s2。求:

(1)A点距墙面的距离x

(2)碰撞过程中,墙对小物块的冲量大小I

(3)小物块在反向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如图所示,光滑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MNPQ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间连接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R,导轨上放一质量为m,电阻为的金属杆ab,金属杆始终与导轨连接良好,其余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里。重力加速度为g,现让金属杆从虚线水平位置处由静止释放。

(1)求金属杆的最大速度vm

(2)若从金属杆开始下落到刚好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金属杆下落的位移为x,经历的时间为t,为了求出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某同学做了如下解答:

  ①

  ②

  ③

联立①②③式求解出Q

请判断该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解答。

(3)在金属杆达最大速度后继续下落的过程中,通过公式推导验证:在Δt时间内,重力对金属杆所做的功WG等于电路获得的电能W,也等于整个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Q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如图甲所示,光滑的绝缘细杆水平放置,有孔小球套在杆上,整个装置固定于某一电场中。以杆左端为原点,沿杆向右为x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沿杆方向电场强度E随位置x的分布如图乙所示,场强为正表示方向水平向右,场强为负表示方向水平向左。图乙中曲线在0x0.20m和x0.4m范围可看作直线。小球质量m=0.02kg,带电量q=+1×10-6C。若小球在x2处获得一个v=0.4m/s的向右初速度,最远可以运动到x4处。

(1)求杆上x4x8两点间的电势差大小U

(2)若小球在x6处由静止释放后,开始向左运动,求:

a. 加速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am

b. 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m

(3)若已知小球在x2处以初速度v0向左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返回x2处,所用总时间为t0,求小球在x2处以初速度4v0向左运动,再返回到x2处所用的时间(小球运动过程中始终未脱离杆) 。你可能不会计算,但小球向左运动过程中受力特点你并不陌生,请展开联想,通过类比分析得出结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