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6.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1.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5.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7.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2.对文中实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以闻大王 闻:听说。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士兵。

D.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3.对文中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之:助词,无实义。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而:连词,表修饰。

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以:连词,表承接。

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为: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4.原文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金人捧露盘•卢龙①怀古②》

【清】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南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③。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④,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①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②此词作于词人被贬期间。③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勇壮举。④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1.在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

2.“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作者此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激扬文字,                

(3)           ,冷漠,凄清,又惆怅。

(4)但我不能放歌,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荆轲和而歌,               

(7)大行不顾细谨,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橘(jǘ)子洲头  百舸(kě)争流   挥斥方遒(qiú)    峥嵘(róng)

B颓圮(pǐ)    青荇(xìn)      漫溯(shuò)        团箕(jī)

C漂泊(pó)     共(gòng)其乏困  夜缒(zhuì)而出    目眦(zǐ)尽裂

D菲(fěi)薄     喋(dié)血     浸渍(zì)         迥(jiǒng)乎不同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字词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博闻强识       酣畅       涕泗交流  短小精悍  激亢

B洪亮           泪下沾襟   彘肩     解剖     做揖

C胆颤心惊              租赁      拍摄      创伤

D.殒身不恤       攒射       菲红     尸骸      编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划横线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浩浩荡荡中华文明五千年,有那么一个人,长歌当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B.老师对参加野游的同学们表示了赞许,因为他们经过瓜田时,都能强忍饥渴,秋毫无犯

C.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的角色。

D.当时,有些学生比较桀骜不驯,不高兴时会随口辱骂师长,幸好师父教我们用爱心包容一切。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①    。第一视野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②     ,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占领的历史事件写起,③    ,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已经是第二视野。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著名学者、诗人南怀瑾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