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 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C. 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D. 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 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 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 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B.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C. 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它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 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在《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句子,是写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小鹿还象征人才。可见,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B. 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平实凝练,重点突出。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低调的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她把青蒿素获奖看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B. 作为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如,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钻研、谦虚朴素、专心致志等,这些品质是她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

C. 屠呦呦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如整理历代医籍,搜集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对她的医学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结尾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充分说明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对全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3.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爱无灵犀

朱砂

①国庆节,因为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6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知道,母亲想他,每时每刻。

②事实上,俄罗斯客人4号就走了,5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③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母亲已经78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④然而,他还是失算了,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

⑤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一头萎散的灰白头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干瘪的躯干没有一丝水分,看上去单薄而脆弱,仿佛稍有风吹草动,随时都可能零落成泥。

⑥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在县医院看的。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给她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这辈子该看的都看过了,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很早以前他想了,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自己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⑦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他的眼有些潮湿。

⑧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6号才回家吗,今天才5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⑨“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有些得意,有些狡黠,“不就是怕我出来接你们会染了风寒,故意跟我撒谎吗?我这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⑩“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⑪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妻说,爱,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光?

⑫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笑着迎了出来。哥哥比他大9岁,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嫁在本村,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另一个还在读书。

⑬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⑭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里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⑮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⑯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节这7天假,你明明说6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1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⑰他的心一阵阵痉挛。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的结果。

⑱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依据“心有灵犀”而“反弹琵琶”,亮出“爱无灵犀”的旗帜,可谓推陈出新,独出心裁。

B. 这篇以“母爱”为题材的小说,除了表现母子之间的深情外,还表现了兄弟之间、祖孙之间、妯娌之间、夫妻之间、母女之间平淡而真挚的亲情。

C. 母亲博大的爱、深沉的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小说在“爱无灵犀”中塑造的母亲真实、鲜明、感人。

D. 从母亲对儿子长期执著的守候和牵挂中,我们感受到母爱之心的律动,体察到母爱之情的温热。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爱有灵犀”的说法,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年迈的母亲都相信爱是有灵犀的。

B. 在治疗母亲左眼患白内障的问题上,母子俩各有各的想法:母亲不愿做手术,是害怕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儿子“他”迟迟没带母亲去市里做手术,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C. 在“他”回家日期的问题上,母子俩都撒了谎。“他”撒谎,目的是想给母亲意外的惊喜;母亲撒谎,目的是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天天都去村口等儿子,不想让儿子为自己操心。

D. 勤劳、简朴的母亲,为养育儿女操劳一生,如今年迈,又疾病缠身,却还在为儿子牵肠挂肚,以至于不顾风烛残年之躯在村口守候。

E. 小说结局部分将“母爱”升华到了较高的境界,哥哥揭开了事实真相,使弟弟推翻了“爱有灵犀”的说法,认识到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没有灵犀的,而是母亲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3.第五自然段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正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文毅。

(节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

B. 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

C. 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

D. 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员”。

B.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兵部尚书又称夏卿。

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阼”、“登极”、“登庸”、“登位”“御极”。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辂才华出众超凡。他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了第一名,这就是所说的“连中三元”。到明代结束,只有商辂一人。

B. 商辂进谏正直敢言。被召入京后,首先陈述勤奋学习、采纳谏议等一共八件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C. 商辂敢于坚持己见。他虽然为人宽厚大度,但在面临一些关乎国家安危的事情时,以国为重,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D. 商辂勇于伸张大义。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立即除去汪直,皇帝迫于形势,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

(2)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木芙蓉

【唐】崔橹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

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

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

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

【注】①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②三年贾傅:西汉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谊忠心为汉,却被贬谪三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木芙蓉的生长环境。它不生长在横塘泥里,而是长在山水弯曲的地方。可见木芙蓉都是生长在险恶的环境中。

B. 颔联中的“枉”和“只”两字写出木芙蓉虽花开艳丽,拥有绝世之姿,但是只在偏僻少人的地方开放,无人欣赏。

C. 颈联写人们看到木芙蓉的反应。万里之外的王孙公子遗憾没有早日见到它,才高八斗的贾谊在它面前也叹息自己无才赞美。

D. 尾联写自己的心情感受。用“叹”和“怅望”“回”等神态、动作描写写出自己没有见到木芙蓉的遗憾与惋惜。

E. 本诗风格清丽幽怨,伤感唯美。这与作者选择的意象有关,幽山僻谷中的木芙蓉,具有寂寥落寞的形象特质。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发展生产使“鱼鳖不可胜食”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要注重积累,以走路为内容从反面设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迁徙之徒也。(贾谊《过秦论》)

 

五、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山寨一词愈演愈烈的今天,无论是“山寨文化”还是“山寨产品”,都深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但在我们享受“山寨产品”低廉价格、创意别致的同时,一些隐患也随之暴露出来。

②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的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新的胜利。

③这篇小说题材新鲜、构思新巧,的确给我们许多启发,但未必就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④近几年来,学校艺术节除个别独唱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尽显华丽,演员个个长袖善舞,看得人眼花缭乱。

⑤普京表示,尽管“统一俄罗斯党”在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独领风骚,但他不会因此修改宪法以谋求三次连任或延长总统任期。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④    D. ③⑤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03年10月,国家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大庆等城市组成。

B. 学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育人,因此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 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考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去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D.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将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联邦境内11座城市中的12座球场进行,这是首次世界杯在俄罗斯境内举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河内 凶:有战乱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无如:不如    ③不百步耳  直:只是

④金砺则利 就:就是      ⑤声非加也 疾:快     ⑥内立法度,耕织 务:致力于

命下吏 委:交付   ⑧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⑨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⑩予出官二年 出官:罢官

A. ①④⑥⑩    B. ③⑤⑦⑨    C. ②⑧⑨⑩    D. ③⑥⑦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    ②五亩之宅,之以桑    ③庠序之教    ④王无

⑤则聚而笑之    ⑥而学于师   ⑦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⑧食埃土,饮黄泉

⑨外连横而诸侯   ⑩追逐北    ⑾学而遗    ⑿

⒀序八州而同列    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⒂吾道也

A. ①②④/③⒁/⑤⑧⑿/⑥⑦/⑨⒀/⑩⑾⒂    B. ①②④/③⑨⒀/⑤⑧⑿/⑥/⑦⒁/⑩⑾/⒂

C. ①②④⒂/③⒁/⑤⑧⑿/⑥/⑦/⑨⒀/⑩/⑾    D. ①⑩⒁/②③④/⑤⑧⑿⒀/⑥⑦⑨/⑾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鸡豚狗彘之畜      ④未之有也

⑤輮以为轮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⑧不拘于时

⑨师不必贤于弟子   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    B. ①/②③⑨/④⑩/⑥/⑦⑧/⑤

C. ①⑤/②③/④/⑥⑩/⑦⑧/⑨    D. ①⑨/②⑩/③④/⑤⑥/⑦⑧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生就是一个不停放弃的过程。当旧的离开,    ①    ,当新的故事开始,    ②    。命运,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自我的花开出的果。你如何选择,    ③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座有91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的桥梁位于某市最繁华地区,这里也是交通枢纽和城市咽喉。可是这座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桥梁又处于城市火车站改造工程范围内,市政府准备启动实施桥梁改造方案,或移走或改造。是要它原样不动,还是要高铁进城?这一事件引发了各界争论,主要有如下两种声音:

建筑艺术保护者们认为,无论从城市历史景观还是历史建筑保护上讲,改变桥原有的结构、材料和体量,无疑会造成对该桥的破坏。“当年的建筑工艺已经失传,原料也不具备了,一旦拆除就不可能恢复原貌。”

火车站改造工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说法:“高铁不进入主城区中心区域,百姓享用高铁的便利程度就打了折扣,而桥梁自身的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